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护士节,也给护士看看“病”
夏振彬
//m.auribault.com 2016-05-12 来源: 广州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今天是国际护士节。各地都在表彰“最美护士”、开展关爱活动,而朋友圈里的护士朋友也将毫无悬念地收获满屏祝福。在这个节日,我们除了向“白衣天使”们致敬、点赞,还能做点什么呢?

  我们可以听他们吐吐槽。关于护士的心酸,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但除非亲身经历,否则也很难感同身受。日前,本报记者走近养老护理员,了解广州失智失能老人背后的护理员生活,发现其工作繁重、挨打挨骂、不被理解等情况,读起来令人心酸。

  他们的日常,也是护士群体的一个缩影。熟悉这个行业的人会知道,她们的心塞至少有三个层面。一是身体上工作强度大,忙起来顾不上喝水、上不了厕所、饿着肚子加班,再加上工作时间“奇葩”,时常昼夜颠倒,平时连约会都没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二是精神高度紧张,还容易遭受屈辱,他们大都受过辱骂,而病人是顾客、顾客是上帝,打不还口、骂不还手是“基本素质”。有护士朋友曾吐槽,很多同事内分泌失调、脾气不好、老得快,连相亲都被嫌弃。三是都这样了,竟然待遇还不高。收入少,假期可遇而不可求,以至于有人“咆哮”千万别当护士,有人工作4年一千次想转行……

  为什么会这样?除了呼吁理解之外,我们不妨给他们看看“病”。首先,超负荷工作源于“床护比”不达标。根据规定,医疗机构病床与护士的配备比例不得低于1:0.4,然而很多医院1个护士不是护理2.5个床位,而是10个左右,1:0.4仍是一个难以落实的“参考标准”。更进一步,为什么不达标?因为不少医院“重医疗,轻护理”,有的科室采取独立经济核算,护士带不来直接效益,只赔不赚,因此“减员”以节约成本、增加利润。

  其次是待遇问题。进医院,导医是护士,打针的是护士,护理照顾的也是护士。他们人数众多,不过在统一的护士服下却贴着不同的身份标签,有的是事业编制,有的属合同工,此外还有临时工、实习护士等,大家同工不同酬,待遇有天壤之别……

  说起来,这些问题已经属于老毛病,而护士缺口也已经存在了很多年。以前文提到的养老护理员而言,全国至少有500万的人才缺口,仅广东省就缺30万人。而除了总量不足,人才流失也很严重,其他行业充满诱惑,而其他国家也开始“挖墙脚”!

  所以,在护士节,我们除了关注、致敬,更应该反思、警醒。对于护士的“职业病”,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疗”。比如医院提高工资薪酬,增加职业魅力;增加护士数量,让“床护比”达到法定标准,降低工作负荷;社会推进医疗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困境等等。不论怎样,对护士朋友而言,节日最好的打开方式是为他们“谋福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