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放生动物也需要为它们找到“乡愁”
朱永华
//m.auribault.com 2016-04-11 来源: 光明网
分享到: 更多

  在电视剧《西游记》里有一段情节,童年唐僧用一捆柴火从一渔翁手里换回一条活鲤鱼,跑过几座山头,将鲤鱼放生到山下的河里,看到鲤鱼缓缓游走,小唐僧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这一温馨有爱的画面,让人一下子感受到唐僧的“慈悲为怀”。但观众可能没注意到,小唐僧并不是将这条鲤鱼随意放生,而是沿着渔翁走过的路,把鲤鱼放回到它原来生活的河流。体现出真正的放归自然。但时下一些“善男信女”的放生之举,却让人不以为然。

  据《安徽日报》报道,4月7日晚,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新明乡樵山村来了数十个外地人,从货车上拎下大批铁笼子,将关着的100多只狐狸放进了深山。而据当地干部表示,黄山这一地区从来就没有出现过狐狸,山上也是以种茶树为主,根本没有狐狸所需的食物。为防止放生可能造成不利影响,上百人忙了一夜,虽然将大部分狐狸抓住了,但仍有20多只不知所踪,并且在抓捕的过程中还发现,刚刚放生的狐狸已经有8只死亡。而此前还有媒体报道,北京怀柔汤河口村山里也被人放生了数百只人工饲养的狐狸和貉,因为缺少食物和不能适应野外陌生环境,这些狐狸和貉不仅咬死村里饲养的大量鸡鸭,更有不少狐狸和貉被饿死。

  无论从饲养场购买动物放生,还是不懂动物习性随意放生造成死亡甚至危害,我们都不能否认其出发点的善良和关爱保护动物意识的提高,但从这些实例中就不难看出,其出发点的善良绝不意味着结果的圆满,关爱保护动物意识的提升非但没有在实际行动中得以彰显,盲目放生反而把这些动物送上了死亡的不归路。尤其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成本从人工饲养场购买动物放生,不仅实现不了自己关爱保护动物的良好心愿,害了他们的“卿卿性命”,更会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秩序带来危害,既是得不偿失,更是在好心办坏事。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和人们对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自掏腰包购买动物放生,从小鱼小虾到狐狸和貉,甚至还有人购买大量毒蛇随意放归山林。由于相关法规制度的欠缺再加上对动物习性及放生知识的匮乏,由盲目放生造成大量动物死亡,乃至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造成危害的案例也是频频发生。盲目和随意放生已经给一些生态旅游区及附近村民带来不小的困扰。如何广泛普及动物保护和科学放生知识,让喜爱动物的人们得以充分正确释放内心的善良,确实已经到了必要和亟待思考的时候了。

  显然,无论对于放生者还是社会大众,谁都不愿意看到带着爱心放生的动物出现死亡和给社会带来危害。对于盲目和随意放生行为一概予以谴责,甚至片面呼吁司法部门“参照”相关法规对其进行处罚和制裁同样也是一种非理性行为。平心而论,相比起一些先进国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我们的起步本身就比较晚,尤其是像我们这个具有传统美食文化的国家,要让社会普遍接受不伤害野生动物,本身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放生行为的增多,无论从任何角度衡量,既体现人们关爱好保护动物意识的增强,也突显出对生态文明的重视,这种带有善意的放生,同样更需要知识普及和善意引导而不是“断喝”。而对于众多放生者来说,能够得到正确引导,让放生动物既能回归自然又得以“快乐”成长,同样也是他们的目的所在。

  《西游记》中小唐僧的放生画面,既让人记忆深刻又让人温暖和感动,放归自然不是放生的目的,能够帮助其回归自己熟悉的家园,寻找到属于他们的“乡愁”,才是释放对野生动物保护关爱的科学之道。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