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买车大潮:乡土价值与现代生活的激烈碰撞
王言虎
//m.auribault.com 2016-02-16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开车回来的?”每年这个时候,估计每个在城里安家立业的人回乡时,都会遭遇类似的“诘问”。

  这不乏善意,但着实是一个有相当风险的问题:如果被问者是开车回来的,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并接受询问者的夸赞;但如果不是,也并非是乘用飞机高铁这类高档的交通工具,那可能就会陷入一种尴尬:以怎样的方式回家,成了乡人判断一个人混得好不好的标志。

  所以,有人为在乡人面前证明自己混的不错,宁肯舍弃性价比更高的交通方式,也要开着他的比亚迪不远万里回乡。不为别的,只为过年那几天的体面。尽管,这很可能只是暂时且虚假的。乡人眼中的混得好,在当事人看来不过是在城里讨生活。但冷暖自知,自己掖藏好就ok.

  我的三叔曾多次跟我抱怨,堂兄结婚好几年了还没有买车,这让他在村里很没面子。后来堂兄终于贷款买了车,每次回家都将车停在门口,终于让三叔稍慰:从小学到大学,辛辛苦苦一辈子把儿子培养出来,如果连车都买不来,真是一件丢脸的事。

  实际上,买车早已不是城里人的专利。现如今在农村买车也并不是新鲜事。每年过年期间乡村道路上乌央乌央的私家车,很多就是乡人所有。这些车多为中低档车,价格一般不高于8万元,但这已足够让他们满意:买了车,他们就算乡村成功人士了,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乡村精英。一辆辆轿车,悄悄地完成了乡村社会的阶层再划分。

  是否拥有私家车,成为一个评价一家人过得好不好的标志,关乎面子,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竞争。我观察到,很多人并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买车,但也咬牙买上了。有的是为了能给适婚青年娶上媳妇,另一些基本就是为了攀比,为了“争一口气”。

  当然,我的观察未必准,也有可能一些人藏不露富,是隐形富豪。但即便如此,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很多乡人之所以能买上车,是以家庭结构的肢解为代价的。男人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回家几天,他们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享受汽车带来的红利?更多的,不过是汽车赋予他们“尊严”而已。而在我看来,这并没有多大必要:车子只是生活的附丽,长久快乐的呆在一起才是永恒。

  消费主义早已攻陷乡村,以亲缘为中心的差序格局正在瓦解,小共同体式的家族观一步步淡漠,个人本位终于登堂入室。每个乡民都在为生计各奔前程,他们所能做的,也不过是让自己的家庭显得更体面而已。而买车,或者在城里买一套房子,就成了他们重要的生活目标。

  我来自农村底层,对他们完全报以同情之理解。种种看起来像炫耀家底的行为,不过是小人物在经年的打拼之后,所追求的一种在他们看来是一种体面的生活。

  但真正有尊严的生活,既不是拥有一部在家里睡大觉的车子,也不是赤裸裸的鲜衣华食展示,而是每年能够拥有充足的休闲时间,与家人在一起,能自由争取自己的权益,不被权力和政策剥夺。但很多人却对此并无概念。他们只会沉浸在自己定义的成功体系里心满意足。说到底,仅仅通过物质来宣示自己的地位,是一种浅薄的生活理念。

  这其实是乡民在身份转型中形成的一种不适:闹哄哄的消费攀比之后,其实是乡村社会在快速变迁的过程中,传统价值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产生了种种冲突。所以,我们可以经常看到,因为他们不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导致乡镇道路上堵的水泄不通。物质层面的富裕,显然与现代文明发生了脱节。

  我无意于去批评哪个群体,更不是歧视,只是想把自己回乡看到的现象形之于笔墨,并企图做一些浅薄的剖析。无论如何,哪怕是乡人为了死撑面子,或穿戴精致,或入不敷出地买一部车,都不外于普通人最卑微的诉求。看似炫耀性的斗富行为,不过是小人物在时代洪流中,在社会的坑坑洼洼中,试图让自己获得一些尊严的努力。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