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张永贵:高端装备出口,梦想已经出发
//m.auribault.com 2016-01-04 来源: 浙江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的核心一战。中国高铁、核电和卫星已经打破僵局,杀出一条血路,大步走向世界,我们祝福,我们鼓励,我们赞美,因为它们是构成21世纪中国希望的崭新元素

  亚洲开发银行近日发布的《2015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显示,中国在亚洲高端科技产品出口中所占份额从2000年的9.4%升至2014年的43.7%,位居亚洲第一,高铁、核电和卫星击败日本。

  2016,已为我们而来。此时此刻,这一重大利好消息,让所有中国人为之振奋。仅用时15年,高端装备出口就翻了两番多,这是大国迅速崛起的一个有力注脚。高端装备具有标志性意义,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谁拥有这样的视野,谁拥有这样的实力,谁可能就是一个强国。

  回望来路,有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至少,我们走得十分艰辛、十分崎岖、十分坎坷,然而,我们没有辜负、没有犹豫、没有失望,而是用精神、用意志、用勇气,克服了诸多困难,让“中国制造”站上了新的跑道,看到了新的曙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的核心一战。这是中央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要义所在,是紧扣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只有解决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问题,才能更好地轻装上阵,让资源从过剩领域转移到符合市场需求的领域,从过剩产业转移到有市场需求的产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操作简化为两策:一是调整存量,二是培育增量。两个都重要,两个都很难,都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期间,或许有这样那样的挫折、阵痛与磨难,这没办法,我们只能如此。因为,这一关,无论如何也得过。就增量来说,其实质就是扩大有效供给。

  扩大有效供给,我们的目光应是同时向内向外。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这是我们的信心所在。看全球,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蓄势待发,催生“互联网+”“分享经济”“智能制造”等新理念、新业态,孕育着时不我予的历史性机遇。信心+机遇,一切皆有可能。

  扩大有效供给,我们的产品应是同时向内向外。既给国内提供个性化、高端化、服务化产品,又要有更多更好的高端产品走出去,走出亚洲,走向世界。供给体系具有外向型特点,外需一旦减少,有些产业就过剩。然而,如果真的是好东西,全世界都需要。我们不缺产品,而是缺世界顶级产品。这个差距,既是“中国制造”的动力,也是它的潜力。中国正逐渐走到人类技术探索的前沿,已经到了在一些领域向世界最先进水平挑战的时候。高铁、核电、卫星的成功等于走了第一步,接下来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我们相信这是一个必然。

  扩大有效供给是一个大概念。让高端装备走出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这是一个短板,亟待补长。由短到长,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它好比“跳起来摘桃子”,这一跳,就是突破,就是成长,就是升华。跳的动力,源自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不可能成为可能。高端装备,是因变量也是自变量,既验证创新能力,又不断推动创新。今天,我们已经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相信,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定能酿出扩大有效供给的甜蜜。

  我们力挺中国每一项冲击世界顶级水平的创新项目。中国高铁、核电和卫星已经打破僵局,杀出一条血路,大步走向世界,我们祝福,我们鼓励,我们赞美,因为它们是构成21世纪中国希望的崭新元素。这是一个好兆头,对“中国智造”的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中国经济是个大块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未来份额可能会更大。我们的目标不只是日本,也不只是亚洲,而是全球。我们须有极大耐心,只要产品质量过硬,一定会赢得市场青睐,一定能走在世界前列。

  “只要坚持,梦想总是可以实现的”。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天天做,不怕千万事。高铁、核电和卫星走出去,就是不断坚持梦想的过程。它们承载更多梦想,它们带来更多希望,它们留下更多期待。一切,就从现在开始。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