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媒体以《悬崖上的村庄》为题,报道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支尔莫乡阿土勒尔村,通向外界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一事,特别是孩子们攀爬藤梯的细节,引起广泛关注。对此,凉山彝族自治州州委书记林书成表示: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解决群众出行安全问题,接下来马上组织论证彻底解决方案。(5月25日《新京报》)
“悬崖村”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国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早就知道四川凉山州地形复杂,贫困人口较多,但还是没有想到,当地地形这么复杂,贫困人口这么多。想想“悬崖村”的孩子,再看看自己的生活,生出的不是满足感,而是责任感,让这些孩子上学的路不再那么艰难,是善良人们的共同心愿。
“悬崖村”的出现,更让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扶贫。长期以来,舆论场形成了这样一种固见:一个地方的贫困,一定是领导的问题,换一个领导往往就没有问题;而一个地方迟迟不能脱贫,特别是大量扶贫资金下去了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这个地方的领导一定有问题,甚至还有腐败问题。毋庸置疑,这样的认识在一些地方得到了检验,也更加启示我们必须加强扶贫的领导问题。但在事实上,扶贫的复杂与艰难远远超乎想象,远远不是换人这么简单。
面对“悬崖村”的孩子,不能说当地没有责任。从新闻中看到,当地看到报道后,决定先施工一条钢筋结构梯道。闻风而动、雷厉风行,既体现了媒介素养,也体现了对百姓的感情,这样的反应是人们乐见的。但一个疑问是,问题并非今日才有,一直以来,当地难道就不知情吗?无论忽视还是不重视,都是问题所在,都需要当地反省自身的责任。
但是,问题是问题,事实是事实,“悬崖村”贫困的由来,有着历史的因素,客观的因素。从报道中看到,这样的地方,连基本的交通都不通畅。“要想富,先修路”,而以当地薄弱的财政,想要做点大事,又是多么不容易。即便有一些扶贫资金,想要彻底解决问题,又是多么“不解渴”。这里,我们不是故意放大问题,只是想要提醒公众,扶贫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必须下更大的决心,拿出更多的办法。
在一些人看来,既然“悬崖村”不适合生存,那就干脆移民。从新闻中看到,当地地质结构复杂,修路的话需要五六千万元。而村里不过72户人家,如果筹到资金,相对于修路,实施搬迁可能更具有可行性。可事实哪有这么简单。对于农民来说,世世代代生活下来,已经融入血液的家乡情结、故土情结,哪是说断就能断的。这样的情结,也应该得到尊重。这种文化心理的影响,同样决定了扶贫的复杂与艰难。
沈阳日报:女大学生坐黑车的三重反思2014-08-28 |
光明日报:开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新局面2014-12-19 |
胡印斌:居住证改革关键在落实公共服务2015-01-08 |
吴点墨:拒礼的扶贫队怎把“羊续悬枯”演砸...2015-07-24 |
徐文秀:学会管理自己的欲望2015-09-09 |
白 峰:佩兰输了卡塔尔,国足要换帅是急功...2015-10-10 |
周东飞:医患信任重建从生命担当开始2015-10-20 |
司马童:“大鼻子”校车为啥跑不起来?2015-11-13 |
赵 兵:品味“三鱼”悟清廉2016-01-12 |
第三方评估要敢说扶贫的真话2016-02-1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