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治“庸懒”还要善“激活”
连海平
//m.auribault.com2016-04-25来源: 京华时报
分享到:更多

  对于“庸官”,行政改革就要做到“能上能下”,理顺退出机制。对于“懒官”,则要“抽懒筋”。要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还要形成正面激励机制。

  新华社记者梳理发现,全国范围内已有多地治“庸懒”动真格,31个省区市都有市县出台规定或者采取行动,不少“庸官懒官”丢官去职甚至锒铛入狱。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行政“软作为”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干部无利不想为、懦怯不敢为、居功不愿为的畸形心态仍然存在。

  “庸官懒官”,谁遇上谁倒霉。20日,广东省纪委通报了近期发现的7起“为官不为”的典型案例,其中一起就发生在我家乡陆河县,一位群众换个身份证足足花了8个月!临时身份证的有效期才3个月,剩余5个月他怎么办?公共服务的“蜗牛速度”,别说群众有意见,上级都看不过眼。这样的办事人员、官员受到严厉处分一点都不冤。

  “庸官”与“懒官”常被放在一起讨论,其实两者还是有区别的,前者是不能为,后者是不想为或不敢为。靠拉关系、走后门而不是凭本事坐到某一位子,且对政策不学习、对业务不钻研、对工作不负责、对群众不关心,“庸官”就算想作为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对公众来说,这种官员,与其乱作为害人,还不如不作为、“无公害”。“无为而治”的“懒官”,情形则比较复杂,主观色彩比较浓,或有做“太平官”思想,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缺乏进取心;或害怕做多错多、承担责任而缩手缩脚。无论庸还是懒,都伤害公共服务品质,有负纳税人的供养。

  提高“为官不为”的成本,对“庸官懒官”说“不”是必须的。既然“为官不为”,纳税人何必浪费金钱,又何必把公权力交给这些人?不过,对“庸官”“懒官”的治理也当有所区别——“庸官”上位根本就是一个错误,“不能为”为什么要给位子?在公众看来,行政改革就要做到“能上能下”,理顺退出机制。对于“懒官”,则要“抽懒筋”——通过常态化的、刚性的约束,去掉他们的懒劲和惰性。同时,还要“拧发条”,给他们鼓劲,让他们精神饱满、干劲十足,敢干事、能干事、干好事。

  除此之外,也要建立合理的容错机制。一些官员之所以采取“保守疗法”,就是担心做多错多、动辄得咎。因此,建立容错机制,给有心干事的官员创造较为宽容的政治氛围,很有必要。只要不是出于主观故意,出点小问题也可当作“交学费”。在此基础上,还要形成正面激励机制,增进官员的干事收益。保障这一点,一是要完善考评机制,客观、公正、民主地评价官员的能力、素质和绩效;二是要建立与考评机制联动的激励机制,物质待遇上“多劳多得”,政治待遇让“能者上”。用好考核这根指挥棒,才能解决“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老问题。

  一句话,治“庸懒”还要善“激活”,“大棒”与“胡萝卜”一样都不能少。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