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屈金轶:医治药价虚高 须挤压“黑色成本”
//m.auribault.com2015-03-10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朱慧卿 漫画

  “90%以上的药品都有降价空间,价格砍掉50%,一点问题都没有。”在广西代表团的小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花红药业董事长韦飞燕一语惊人。“10多年来,政府实施药品降价30多次,但却‘越降越高’。”从事制药工作30多年的韦飞燕坦言,这里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医院的回扣是其中之一。(3月9日《北京日报》)

  90%的药品,价格可以砍掉一半,可见药品价格“虚高”到何等地步。而从财务数据看,中国大大小小的药企,似乎并没有从中获取相应的利益。药价虚高衍生出的暴利到底去哪儿了?正如韦飞燕代表所言:药品暴利变身为黑金收入,进入了医院主管及医生的口袋。这既是一语惊人,也是一语中的。

  近年来,虽然国家加大了医疗投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及新农合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但“救护车一响,一头牛白养”的现象依然存在。比如,一次小感冒或花费上千元,少数药品利润超2000%并非神话……为此,国家层面曾出台不少调控政策,如10余年间30多次 “降价令”,但却似乎依然融化不了药价虚高的坚冰。

  追根溯源,久治不愈的虚高药价,病根并非生产成本太高,而是中间环节“太黑”。一种药品,经几级销售商层层转手加价,加上部分医院从分管院长、药剂科主任、药事委员到医生都贪婪地“吃回扣”,形成药价“出厂价格低、终端售价高”的极大反差,层层累加滚雪球一般的“黑色成本”最终由患者埋单。不久前,知名药企葛兰素史克“贿赂门”中一名高管曾自曝,在药价构成中,公关等“运营费用”最高竟达九成。

  在“回扣”成风的语境下,一种药品一旦“被降价”,往往会玩“变脸术”,如换名称、换包装、换规格、换剂型等,使自身变得“高大上”,以逃避“降价令”。倘若还不行,就放弃生产,让低价药品“寻无踪”。更令人气愤的是,连最初为医治药价虚高而出台的招投标政策,也被某些“利益黑手”当作橡皮泥,让价格虚高药品披上“合法外衣”。

  制度与良法不可或缺,更重要的是严格执行;虽不可因为存在漏洞就对制度全盘否定,但也必须及时打牢补丁。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持续推进医改,将药品招标采购真正置于阳光下,铲除“以药养商”和“以药养医”的土壤。一旦出现食利者,有关部门务必顺藤摸瓜,将其一个个地揪出来,严肃处理,以儆效尤。如此,方能挤掉“黑色成本”,根治虚高药价。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