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官场上演“伪装者”,政府颜面很受伤
林琳
//m.auribault.com2016-01-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假学历、假年龄、假政绩,说假话、做假事,一些人把为官当成做戏,认为官场全靠“演技”。所有造假都指向对权力的不舍和贪恋。官场对这些人来说就是磁场,吸引他们的不是为百姓谋福祉的责任和荣光,而是官位、权力背后隐形的资源、人脉和利益,多在位一时便能多捞一笔,官升一级可捞的范围就更广。

  近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文提到官员档案造假问题。1月23日,有媒体梳理诸多造假官员的奇葩“事迹”——有人先后11次篡改档案;有人13岁参加工作,15岁入党;有人除了性别是真的,其余信息均为假造。

  如果不是改性别比较困难、改了容易被识破,估计这一项也难幸免;15岁就入党,党章规定党员要年满18周岁,造假都这么粗糙?由此可见,一些官员在档案造假上的不遗余力和胆大妄为。此前,相关部门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自2014年底中组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干部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工作以来,已有420人因档案造假受到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186人因档案问题被记录在案。

  造假是多让人深恶痛绝的事情,无需赘言。当越来越多的人感慨诚信缺失、道德滑坡,我们竟不得不遗憾地面对某些官员成为“伪装者”的现实。更让人忧心的是,他们的伪装和造假并不局限于年龄、工龄、党龄,学历和工作经历,综观媒体报道不难发现,某些官员与造假有着太多的“不解之缘”。

  比如,做人假,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一开会义正词严地倡导清正廉洁,散了会便肆意妄为,钱财物件儿通通收入囊中;每天坚持骑自行车上班,甚至穿旧衣旧裤,实际上家里藏着上亿元非法所得;拍着胸脯表示一定为百姓办实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实际上好态度只在讲话稿里,惠民好事一桩不干……

  比如,做事假,欺上瞒下。为了展示扶贫成果,有地方派小学生披着白塑料袋在上级官员路过的山坡上装羊;为了展示退耕还林成绩,有地方组织人员给荒山刷绿漆;上级检查耕地资源保护,某地一夜之间把新修的柏油路盖上土、种上黄豆……诸如此类的数字造假、政绩造假,屡屡刺激公众神经。每一件荒唐事背后,都站着若干自视“精明”的官员。

  假学历、假年龄、假政绩,说假话、做假事,一些人把为官当成做戏,认为官场全靠“演技”。这背后自然是有所企图的。众所周知,有些提拔任用是有年龄和学历门槛的,年龄超过了或者学历不够便没了竞争力,为了升迁,一些官员把年龄改小、把学历拔高;数字造假、政绩造假,是为了向上级展示自己的工作能力,邀功求赏;说漂亮话,装扮得简朴、廉洁,是为了营造好形象、赢得好口碑。归根结底,这些所有造假都指向对权力的不舍和贪恋。官场对这些人来说就是磁场,吸引他们的不是为百姓谋福祉的责任和荣光,而是官位、权力背后隐形的资源、人脉和利益,多在位一时便能多捞一笔,官升一级可捞的范围就更广。

  在庞大的官员群体中,形形色色的“伪装者”是少数,但其恶劣影响不容小觑——说假话、做假事、不诚信,制造各种骗局,有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当官的都那样,凭什么要求我一小百姓情操高尚、做守法公民?”官员群体中每多一个“伪装者”,人们对政府形象、对领导干部便会多一分失望和心凉。不仅如此,当一个官员忙于自己的“伪装”事业并随时警惕以防自己的“伪装”被发现,他们还会有多少精力为公众做事?

  撕下“伪装者”的画皮,在官员中“打假”,必须完善相关考核审查制度,加大监督检查的频次和力度;必须提高造假成本,对造假者严肃处理和问责;深挖造假线索,查明背后是否存在“老虎”和“苍蝇”;进一步畅通外部监督、公众监督的路径等。这将是一项长期而重要的工作,打假的手段和方式要与时俱进,不能松懈。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