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环境治理除了罚款更要问责
吴迪
//m.auribault.com 2015-11-09 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 更多

  贵州省贵阳市日前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10个区(县、市)开出环境空气质量罚单,总金额达886万元——据《工人日报》11月6日报道,这是贵阳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根据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PM10、PM2.5季度削减10%的目标完成情况,对未完成任务的区、市、县开出的第一笔罚单。

  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等环保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话题。随着近年来PM10、PM2.5及雾霾等概念的广泛传播,人们对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治理越发关注。由此给环保部门带来的舆论压力和工作压力着实不小,各地陆续推出“约谈”和环保问责机制,力求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环保工作的开展。此番贵阳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开出罚单,是职能部门尽职尽责、敢于“动口”又“动手”的表现,体现了改善空气质量的勇气和决心,值得肯定。

  按照当地“建立奖惩机制,目的是给当前环保部门使用的‘约谈’手段进行一个更加完善的补充”这种设想和尝试,巨额罚单是为了敦促各地区在以后的环保工作中再“给力”一点。深究起来,这样的罚款会有效,但还不够。

  关键的问题是,被罚的那些钱,地方政府“疼不疼”?正如报道所说“逾期不交罚款则将在次年财政预算中直接扣除”——政府的钱一部分来自财政预算拨款收入,而年底层出不穷的政府部门突击花钱怪象表明某种程度上有些部门的预算是花不完的。即便钱不够花,来年说为了更好地开展环保工作而多申报一些预算,批还是不批?在这种有钱花、花不完、花完可以要的情况下,扣钱也好、罚款也罢,其实际震慑力,我们不可给予过高估计。

  环保治理的内核不是罚钱,唯有问责才是动真格。如果每次针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区处以罚款了事,在老百姓看来,不管是拨款还是扣钱,一分也没落到自己口袋,不见得会领情;对被罚地区来说,财政体现“吃紧”状态,难免“拆东墙补西墙”,最终受影响的还是老百姓;对罚款方来说,罚了款若未见成效,不但外界有所诟病,各地政府也可能会颇有微词。

  环保是造福社会和子孙的良心事业,不管“动口”还是“动手”,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按法规行事以及问责制度上。只有动真格地问责,才能让天更蓝、水更清,才能获得人们由衷的认可和支持。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