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m.auribault.com2013-11-11来源: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那么,究竟应当怎样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扎实推动大学素质教育的发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 以爱国精神为主线,完善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具有高远的理想、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充分利用政治理论主课堂,结合通识教育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浸润和渗透爱国精神,增加生命伦理教育、公民教育、爱的教育环节,教给学生关乎家庭、国家、民族、人类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忠诚国家,热爱民族的爱国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诚实无欺,言行一致的诚信精神;引领潮流、引领未来的创新精神,真正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人格独立,具有责任意识、道德意识和法制意识的合格现代公民。

  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礼记·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8条目中,由外而内的“格、致、诚、正”与由内而外的“修、齐、治、平”就是成人之学的路线和模式,也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民族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为传承国脉,提高国民素质,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在课内,应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中开设国学板块,开展典籍深度阅读、影视讨论、案例教学;在课外,应通过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活动、重大节庆典礼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高远理想以及道德精神。

  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在教师中弘扬爱国包容、求真务善的大学精神,树立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善教乐教的名师典范,引导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自身言传身教,感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导向。

  2. 以创新精神为主线,加强课外实践,引导学生成为敢于创新、富有创造能力的人

  一是重视实践性的“第二课堂”。将研究型课堂教学、创新型自主学习和课外科技实践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基地、创新实验计划、科技创新基金、科技文化节、科技文化竞赛等载体,鼓励学生积极争取参加教师科研项目。进一步构建学术文化体系,精心打造一批精品讲座、文化活动、实践社团、图书刊物,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和学术实践能力。进一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实践。目前,国内很多大学通过全面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组织创新团队等途径,使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二是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适当增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课程学时。尤其重视面向基层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学生走进社区,走进农村,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实践创造能力。推进大学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增加实践团队对国家事业单位及企业的走访调研,推进校企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和实践实验基地,使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技手段。以先进技术推动大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精神的综合提升。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合理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估教学资源: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呈现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营造情景式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和创造,推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化;借助网络技术,建立大学网上交流渠道和实践平台,推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校家互动,校企互动,校际互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全方位立体化育人。

  3. 以科学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成为脚踏实地、追求真理的人

  要在素质教育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所以,高校“两课”教育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要不断深化教学法改革、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让我们的教师不再满足于上课满堂灌,只讲规律定论,不谈原理来源;激励教师采用创造性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大胆质疑、勇于思考、敢于求真的精神,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要创造条件让学生随时进入实验室,亲身参与科研活动,通过科学实验来验真或证伪。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各类科技竞赛,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对现有的理论、概念、观点和方法做出新判断,深化所学的知识。

  4. 以人本精神为主线,引导学生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

  健康是学习、工作的基础,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前提。健康的身体离不开长期有效的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有强身健体的作用,还可以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审美情操。所以,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也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探索改革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上。另一方面,体育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生活,除了传统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武术、轮滑等,还可以将社会上新兴的远足、拓展、攀岩等活动引入体育教学。再一方面,也可以探索通过各类体育爱好者社团、协会等组织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养成上,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引导工作,增强他们的公德意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社会,培养其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日常的心理疏导工作,消除其人格障碍,增强对大是大非问题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各种挫折的能力。再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政府的政策和财力支持,也需要大学、家庭和社会三者之间的配合。

  一所没有精神的大学,培养不出卓越优秀人才;一所缺乏素质教育理念和实践的大学,也培养不出卓越优秀人才。素质教育至今已走过20多个年头,面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面对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新使命,面对国家、社会对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期盼,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进一步弘扬大学精神,以大学精神引领素质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开创大学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