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全民拍摄”时代,遇到突发事件,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拿出手机拍照和录像。这个动作在遇到民警现场执法时,经常会被喝止,理由通常是妨碍公务。日前,公安部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首次通过视频形式给基层一线民警上了一堂执法课程。培训中明确,民警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在拍摄不影响正常执法的情况下,不得强行干涉群众拍摄。(见7月27日《北京晨报》)
群众围观并拍摄民警执法过程,最大的意义是监督执法者,促进文明公正执法。其实,对于执法部门和执法人员而言,除了群众的监督作用,敢于在镜头下执法还有另一层重要意义:提振并彰显执法自信。
从围观群众角度来讲,拍摄执法一方面是好奇心驱使,觉得事情有意思;另一方面是为了监督执法过程,觉得执法会不会有瑕疵呢?面对执法行为,掏出手机拍摄体现了群众的监督意识提高,同时也显现出一些人对一些执法部门和执法行为的总体满意度不够高,对其执法过程是否合法、文明等存在担忧与疑问。这种情况下,执法部门需要做的不该是遮遮掩掩,而是坦然面对群众,公开地接受监督检验。在镜头下执法,是执法部门勇于接受监督的直接表现。
此前,一些执法者禁止群众围观拍摄其执法行为,甚至因强行删照而引发肢体冲突,主要是担心执法过程被发到网上引发汹汹舆论,既影响了正常的执法行动,又可能因程序瑕疵引来“砸饭碗”。说到底,这还是对自身执法行为的合理性、程序合法性等方面的不自信。因此,部分执法者对群众围观拍摄执法的现象谈虎色变,感觉“总有刁民想害朕”。
其实,如果执法者能够严格依照法律规章办事,执法过程严谨公正,不需要对群众的围观拍摄行为如此敏感。即便毫无瑕疵的执法行为引发了“舆情灾害”,因为有视频的存在,也该有“法律法规会还我清白、保我万全”的自信。
执法部门越是对执法过程遮遮掩掩,群众越是容易产生好奇,甚至颇多微词;反之,执法部门敢于公开接受监督,群众对“君子坦荡荡”的执法者自然没多少兴趣去“消费”。换言之,当执法行为都能在群众围观镜头监督下,变得愈发公平、公正,文明执法成为一种常态,围观拍摄将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了。
所以,当执法行为都敢于并习惯于在镜头下进行之时,就是执法部门对执法过程和执法程序信心十足之日。坦然面对群众的围观监督,不仅代表着执法部门的工作水平的提升,也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国家法治建设的进步。
宋 华:公正是选人的第一原则 2014-07-21 |
李存义:为好声音喝彩,为正能量点赞 2014-10-28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
李小佳:让被撞老人不再被抛下 2015-06-25 |
司马童:有一种执法善意叫“台风天免罚” 2015-08-11 |
易其洋:“越来越公开了”是极大的好事 2016-01-08 |
若执法正大光明,又何惧拍摄? 2016-05-19 |
直播城管执法 有利社会监督 2016-06-07 |
直播执法是值得肯定有待完善的创新 2016-06-08 |
警察要习惯在“镜头”下执法 2016-07-2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