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了还能保护什么记忆
分享到: | 更多 |
拆还是不拆?这道“哈姆雷特”式的选择题,摆到了上海市虹口区的面前。近日,在该区实施旧改计划过程中,一座原日军慰安所旧址“海乃家”建筑的拆留问题,引发社会关注。“不管拆与不拆,都会做好有关记忆的保护工作”。官方的回应,可谓及时审慎。“海乃家”的命运到底拆还是不拆?日后自会见分晓。但这件事却带给我们更多思考,当古旧砖瓦在一片喧嚣中被移除,历史与人文记忆,又还有多少能被保存?
将建筑信息化,搬到互联网上,固然是有益手段;与文化专业保护机构商讨加强合作,也的确不可或缺。然而,正如哲人所言,“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假如遗址被移平,建筑被拆除,人们内心的遗憾且不说,就连所谓的历史记忆,恐怕都会因缺少承载主体,而成为一片浮萍。更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不少地方存在的大拆大建现象。君可见,许多老旧的街道、建筑、城区都不见了,千村千城一面,山寨遍地开花,毫无历史文化特色可言。
正是由于一座座老楼、一间间小房里刻录了历史魅影和风云际会,城市的文化土层,才有厚度;城市的历史记忆,才有温度。一定意义上,每一幢带着时代烙印的建筑,都是城市的一部年鉴。建筑承载的历史记忆,恰恰是沟通传统与现代、过去与未来的纽带。在这个意义上,如何在城镇化车轮前行的道路上,留住历史文脉,从来都不是可有可无的一道时代命题。
编辑:张苇柠
袁斗成:拿什么保留秦?@生先生故居2009-11-27 |
魏英杰:世间已无“梁林故居”2012-01-31 |
潮 白:“维修”或“保护”性拆除所以引起...2012-02-16 |
潮 白:“维修”或“保护”性拆除所以引起...2012-02-16 |
洪信良:强拆古城墙,颤栗的是民族记忆2012-06-12 |
叶德磊:城镇为何忙着“变脸”2012-09-04 |
寇宇龙:“老油坊变博物馆”道出非遗保护困境2013-02-26 |
光明日报:“钱烧阿房宫”淹没真历史2013-06-26 |
文汇报:还要从推土机前救下多少名人故居?2009-08-21 |
王石川:又一处文保建筑被拆了,难道只能徒...2015-12-02 |
关于中工网|
广告服务|
版权声明|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