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民生-正文
网约车如何一路平安
何鼎鼎
//m.auribault.com2016-05-06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5月2日,广东深圳一女教师乘滴滴顺风车被司机杀害,引发舆论有关网络约租车安全性与监管责任的讨论。

  虽然是个案,但恶性犯罪多少让人提心吊胆。从人民日报客户端就此所做的一个小型调查来看,31%的网友认为不会再用网约车,28%的人认为在加强监管前不会用。的确,公众是否选择乘坐,看起来只是一种个人选择,但最终还是取决于网约车能否“安全行驶”。

  若以传统出租车为参照,不少网约车平台的准入门槛不高。但同时也应看到,网约车司机在上岗前必须提供身份证、驾驶证、银行卡号以及手机号等个人信息。在现代社会,这些其实已经能构成较强的约束。尤其是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约车平台可以即时捕捉车辆行动路线信息,实时“锁定”车辆地点。相对的是,出租车上的犯罪率也并非为零。简单认为网约车不安全,失之偏颇。

  从技术角度看,网约车其实有着强大的“安全基因”。但如何激活这样的基因,更为关键。“互联网+”时代,无论网约车、电商还是网贷,平台能否落实监管责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选择甚至最终的成败。事实上,不少平台早已认识到:监管也是自我保护,乱象丛生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网约车平台需要以眼前的悲剧为鉴,重新审视自己的监管能力和审查力度。目前而言,平台经营方式大致是两种,一种是大量介入私家车的“滴滴优步模式”(C2C),一种是以公司自营车辆为主的“神州首汽模式”(B2C)。在前一种模式下,不少司机只是挂靠汽车租赁公司,租赁公司再合法接入网约车平台,这样不仅可能对司机摸底不够,租赁公司与平台也存在责任分配问题。一旦租赁公司因为逐利“放水”“作弊”,平台难以实时辨识。何况,目前的网约车逐渐形成全国性市场、跨区域经营,更给监管带来难度。

  而监管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司机资质的事前审查。3月份,深圳公布查出3000多名网约车司机有重大刑事犯罪或吸毒前科,并要求限制部分有犯罪前科人员等成为网约车司机。但是,对于这样的事前审查,是否会构成就业歧视?按照清退逻辑,被清退者一旦成为黑车司机,会不会制造更多不安全?可以看到,“加强监管”的命题之下,依然有一道关于自由与安全的子命题需要细致解答。

  今年两会上,交通部长杨传堂感叹,出租车行业管理在全世界都是难题。其实,对于网约车这样的新事物而言,管什么、怎么管的边界,必然是在立法和实践中动态确立的。据媒体近日报道,修改后的《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定稿已递交国务院,其中,私家车做专车需要改为营运车辆的要求没有变。这意味着,将来很多私家车主或不得不放弃“专车司机”身份;但从安全性角度也意味着,网约车会更规范、更安全。

  作为分享经济代表,网约车正带来新经济的红利。但同时,新业态的生命力也在于自我管理,只有速度、便捷与安全、信任并重,才能四轮驱动、行稳致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