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如果市两会也发一份“琅琊榜”,研究收取拥堵费、大幅提高中心城区路侧停车费标准等交通话题必获提名。虽然这些都尚未到实施阶段,但话题一出,已经激起千层浪。
其实,对于“堵”,北京谈得更多的是“缓”。
缓,有放松、松弛的意思。缓解交通拥堵,其实就是要给路面卸包袱、减压力。在这方面,北京投入了不少资金和精力。未来一年,北京市还计划安排530.2亿元人民币用于交通环境建设。今后五年,将推动停车等交通领域的立法,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措施,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
缓,还有慢的意思,与急相对。
确实,交通治堵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北京四通八达的路网已初具规模,但机动车保有量却逐年攀升。数据统计,去年11月,本市就已经有561万辆机动车。以一辆车4.5米长计算,这些车首尾相连已经能绕0.6个赤道周长。这个数字在世界范围内稳居前列,关涉人群相当之广,统筹调度必须花一番心思,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当然,治堵不能等,必须现在就迈开步子,放开思想,勇于尝试。2008年,号称“全世界最严厉”的机动车管理制度开始实施,机动车尾号开始轮换限行,每个工作日禁止两个尾号车出行。2007年至今,本市实施了6次单双号限行措施,每次各环路早晚高峰行驶速度提高40%以上,污染物比值降低两成。这些措施虽也遭遇了一些意见,但确实给交通和蓝天争取到了机会。
缓堵,没有人可以坐而论道。每一位生活在北京的人,都是交通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每一条缓堵举措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每一个缓堵成效将惠及行走其中的每个人,需要大家用行动来支持。当然,纸上缓堵终觉浅,单凭召集几位专家,排排坐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远远不够。更多的时候,政府也要真正放下架子走出去,贴贴地气、听听民意,群策群力寻找缓堵思路。只有当政府、市民等找到最大公约数,缓堵的措施才能真正推得下去,效果才能明显。在两会上,市交通委表示今年就有希望真的开辟出平台,政府邀请专家和市民共同讨论治霾、治堵和治理乱停车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停车政策、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政策等还会先立法。而开门立法就是大家取得共识的过程。
“不能让大家一提首都就是‘首堵’”,市委书记郭金龙在市人代会西城团审议时的坦言,道出了很多市民的心声。顺应民意治堵缓堵,引导社会积极参与,这是学问。虽然很难,但人人起而行之,就能逐步打开新局面。
送礼添堵,堵路又堵心 2010-09-25 |
王石川:北京的治堵方案实为“锯箭疗伤” 2010-12-09 |
南方日报:广州不能重蹈“首堵”覆辙 2010-12-23 |
编外谈:房价,还是要有信心和希望? 2011-02-18 |
中工时评:阻断截访不应止于惩罚“黑劳教” 2013-02-06 |
吴龙贵:政策要给人合理的预期 2013-11-07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
朱永华:“限”字里面没有治堵良方 2015-09-11 |
“习声音”为亚太发展擘画新未来 2015-11-20 |
让新发展理念在北京落地生根 2016-01-2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