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邓亚萍受聘中国政法大学体育教学部兼职教授,主要工作是“支持高水平乒乓球运动队的建设发展”。此事一经报道便引发热议,不少网友质疑此次聘任的合理性,甚至有该校教授宣称要逃离法大,“拒绝污染”。一时间舆论纷纷扰扰,莫衷一是。
其实,在一片口水中静下来想想,邓亚萍此次受聘,并没什么“不靠谱”的地方。作为奥运冠军,曾经乒坛的绝对“一姐”,由她来为一所大学乒乓球队的发展出出主意,传授点经验,绝对算得上是专业对口、人尽其才。而政法大学乒乓球队在大学生赛事中屡获殊荣,学校重视其发展,通过聘请更优秀的人才来进一步提高水平,于情于理也都无不可。面对质疑,学校公布了兼职教授聘任的条件,邓亚萍各方面也都在条框之内。可以说,这起受聘风波,更像是一场针对个人的舆论讨伐,夹杂了不少非理性成分。
人非圣贤,不可避免都会面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尴尬,但舆论此时该当何为?是保持理性、客观看待,还是制造偏见、扩大成见,就目前来看,可能后者居多。就邓亚萍而言,从体育明星到剑桥博士,她的成长奋斗,堪称励志故事的典范。但之后其所经历的角色转换和职业选择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事业也不再像赛场上那般所向披靡、顺风顺水,一些偏见便随之而来,以至于一些人看到她的新闻,便不问青红皂白,言辞激烈地批判一番。如此舆论,无实事求是之实,实际就是在恶意嘲讽、消费名人。
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应该提倡畅所欲言,但同时也必须审慎、理性、宽容。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确实每个人都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社交媒体的火热也让人的话语变得更有“感染力”甚至“杀伤力”。不经意间按下的发送键,都有可能掀起一阵舆论风浪;不经思考的嘲笑和讽刺,都有可能瞬间引发围观热炒。有人说,目前的舆论场是“从来不缺激烈的批判,但却少有理性的批评”。此情此境之下,我们更应提醒自己,要保有最基本的善良、宽容,不要因为偏见、成见,就高高在上对别人的行为嗤之以鼻或大加挞伐。否则,不仅难免对当事人造成伤害,也会徒增舆论场的风波、无助于健康舆论环境的形成。
中国青年报:我看好邓亚萍当团市委副书记 2009-04-20 |
甘杏章:邓亚萍的“华丽转身”闪了谁的腰 2010-09-20 |
沙元森:聘“22岁教授”让人感觉一惊一乍的 2012-03-22 |
王石川:多少冒名客座教授招摇于世? 2013-08-09 |
熊丙奇:在校生的质疑是积极推进学术治理 2015-12-07 |
兵 临:法大聘邓亚萍兼职教授为何不妥 2015-12-07 |
陈小二:邓亚萍做兼职教授为何引发关注 2015-12-07 |
王钟的:真正“污染”高等教育的到底是谁 2015-12-08 |
陈小二:邓亚萍做兼职教授为何引发关注 2015-12-08 |
魏英杰:邓亚萍任兼职教授,请给她一点宽容 2015-12-0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