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刚刚参加了一个绘画班的网上投票,紧接着就是学校读书比赛的微信投票,最终都要家长去拉票。”近日,福建福州市多名家长向记者反映,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始通过微信进行各种评选,这也让家长平添了许多烦恼。有家长为了让孩子在一个评选中胜出,在各个群里一共发了1000多元红包。 (11月17日《海峡都市报》)
在一个功利和算计盛行的时代里,“微信拉票”与其说是孩子们之间的较量,倒不如说是家长们之间的比拼。为了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许多家长对人脉、关系乃至财富等社会资本进行了一次总动员;那些在“微信拉票”中脱颖而出的人们,不仅刷了不少“人情卡”、“关系卡”,也花费了一定的金钱来激发他人的参与热情。
法国哲学家福柯有句名言,“一个人最重要的作品,就是他自己”。原本应该是孩子的能力、素养甚至是品质的衡量,却异化为一场“拼爹”的游戏。本末倒置的背后,是家长们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的走偏:不同社会阶层在生存生态上的鲜明反差,让许多家长将“争上游”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为了让孩子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家长们往往不吝付出。
为了迎合家长,一些学校和培训机构设置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奖项,并将获奖与微信投票挂钩。这里面,既有积攒人气、扩大公众参与的因素,也和利益考量密不可分。在眼球效应时代,为了提高关注度,“微信拉票”成为屡试不爽的法宝。殊不知,这样单一、片面的评价标准,不可避免会导致“微信拉票”陷入“一地鸡毛”的境地。
在社会转型时期,浮躁、炒作等不良社会心态,让焦虑的成年人,不断鞭策孩子们在所谓成功的道路上一路狂奔。不论是“快人一步”的投机心理,还是“别人都如此”的从众心态,抑或“人有我无会吃亏”的囚徒困境,“微信拉票”在无形中建构了一个名利场,让许多家长身不由己地裹挟其中。
面对“微信拉票”,家长们要保持笃定的文化信仰和强大的内心世界,不能随波逐流。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当家长们“用脚投票”,“微信拉票”的生存空间才会越来越小——许多时候,家长们并非缺乏选择权,而是他们缺乏价值坚守的底气和勇气。
“微信拉票”沦为竞赛场,上演“拼爹”的戏码,在本质上公私关系的混合变形和情感关系工具化。一次又一次的“微信拉票”,不仅切割了社会信任,也损伤了评选的公信力。更为关键的是,那些在社会资本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孩子,输在了“拼爹”上;“微信拉票”的大行其道,说到底也是对社会公平的损伤。(杨朝清)齐鲁晚报:升学求职,必须告别“拼爹游戏”2010-06-28 |
“公务自行车”体现制度善意2011-04-12 |
蒋卫阳:看病难的经济学逻辑2014-01-28 |
刘英团:社会资本能否从垄断行业分一杯羹2014-06-11 |
微议室2014-07-15 |
李长安:创新投融资机制疏导社会资本“活水”2014-11-27 |
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应严格把关2015-05-25 |
谭浩俊:要让社会资本看到盈利的希望2015-05-27 |
杨朝清:“礼物困境”背后的职业体面与尊严2015-09-10 |
杨朝清:“心愿众筹”让朋友圈陷入“公地悲...2015-11-0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