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经济-正文
颜新武:企业产业扶贫是“好声音”
//m.auribault.com2014-02-13来源: 长沙晚报
分享到:更多

    在政协湖南省十一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大会上,省政协委员罗可大认为,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如重视派干部下村扶贫,忽视发动社会扶贫;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忽视产业发展;重“输血”轻“造血”,助长了一些地方的“等、靠、要”思想……罗可大建议,积极探索一条更为有效的扶贫路子,引导企业开展产业扶贫是很好的选择。(2月12日《长沙晚报》)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要实现全面小康,不能忽视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和为数不少的农村贫困地区。扶贫不仅是一个慈善问题,还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俗话说“救急不救贫”,言外之意是救急比较容易,而要改变一个人的贫困很难。但扶贫不只要救急,更要救贫。这就是个颇费脑筋的问题了。

    对此,以前比较通常的做法是,为贫困地区争取扶贫资金,改善群众的生活。这本是雪中送炭之举,值得称道。但是,这种“输血”之举,从现实来看,却有很大的不足。一来“血”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量地供应;二来“输血”而不“造血”,人的肌体也难以维持健康。在一些地方,扶贫过后,援助的资金被吃光用光,贫困依旧,甚至滋长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于是,从“输血式扶贫”、“救济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产业扶贫”、“开发扶贫”又成为共识。委派干部下村,指导当地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初衷无疑是好的,并且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但政府机关干部毕竟是公共服务人员,对市场经济规律把握和经营能力有限。一些地方政府搞的扶贫项目,由于经验不足,好事办成了坏事,不但白白浪费本就稀少的扶贫资金,还给农民带来损失,被群众讥笑为“败家子工程”。如媒体曾经报道,河北偏桥村亿元扶贫资金没有给该村带来集体富裕,相反,旅游业、种养殖业都相继“黄”了,村民陷入致富无力的困境;黑龙江贫困县林甸县计划投资60多亿元全力打造温泉果菜基地,也是轰轰烈烈之后无果而终,群众怨声载道……

    如果引进企业来做,也许情况就大不相同了。扶贫的目的,无非是让农村各种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产生财富,让贫困地区富裕,农民增收。贫困地区土地资源、旅游资源、特产资源一般都比较丰富,缺的是市场观念、发展资金和能人的引领。成功的企业,在市场中摸爬滚打,其市场观念、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积累,其领头人也是人们眼中的“能人”。企业参与经营农村,不仅会带来先进的市场理念,而且能教会农民怎么把握市场规律,最大程度地发挥农村现有资源的优势,让沉睡的土地焕发生机,让闲置的资源流金淌银。当然,企业在扶贫中,也会有收获,实现共赢多赢的局面。

    引导企业产业扶贫,是利国利民利企业的“好声音”。不过,企业参与扶贫后,政府也不能做甩手掌柜。政府首先要担当服务员的角色,给企业以政策和服务上的支持,使企业不至于因水土不服、亏损严重而黯然退出;政府还要担当“守望者”的角色,对一些企业借扶贫之名掠夺资源牟取暴利,要履行监督职能,切实维护农村和农民的利益。只有农民、企业、政府乃至全社会形成“大合唱”,贫困地区的面貌才能根本改变,全面小康的目标才能实现。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