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高谈阔论:“偷书人”童庆炳的学位
李玉林
//m.auribault.com2015-06-23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童庆炳在书房

  6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文艺学泰斗童庆炳逝世。他主编的《文学理论教材》有500多所高校在使用,他也是莫言、余华、严歌苓、迟子建等知名作家的老师。

  不过,也许你不知道,这位国宝级大师的最高学历是本科。有人说,他的硕士学位是在越南拿到的,博士学位是在阿尔巴尼亚拿到的,其实,他曾经在这两个国家任教,并没有获得什么硕士、博士学位。

  童庆炳在越南河内师范大学外语系前后一共待了2年多,从1963年8月到1965年7月。他在越南的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每周24节课,每天4节,每天下午和晚上全在备课。在这期间,童庆炳写了自己备课的讲稿,作品注释从《诗经》一直到《红楼梦》,近60万字,还写了一部《中国文学史简编》。后来,《中国文学史简编》被河内师范大学的教务处用钢板刻印了出来。了解他的人就开玩笑说:“童庆炳啊,在北师大读了本科,在河内师大读了硕士。”

  从1967年到1970年,童庆炳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历史语言系工作了3年。在地拉那大学教学的内容很简单,对他来说工作并不繁重,这样他就腾出了大量的时间读书。他早晨7点钟去学校,下午3点左右回到宾馆,吃晚饭后差不多4点,之后的时间就全部属于自己。没有娱乐,他开始大量阅读典籍。

  童庆炳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找不到书,没有书怎么办呢?后来他就打中国大使馆的主意。

  大使馆在他居住的宾馆通往地拉那大学历史语言系的路上,由于是必经之路,所以他常常到大使馆转悠。童庆炳转悠的目的,是找到大使馆的图书馆。他每次在中国使馆工作人员的午睡时间进入大使馆,然后到处转,一个楼一个楼地转,一层又一层地转。终于,他的行为被一个文化参赞识破了。原来,自从大使馆的内部图书馆被馆内红卫兵封了之后,他就是第一个“偷书人”。在参赞的指导下,童庆炳也开始了“偷书”生涯。这里面书籍的丰富是他不能想象的,比如《鲁迅全集》,在中国只有1958年出版的10卷本,但是这里是红皮本——解放前出版的16卷本。《鲁迅全集》是他比较早看的,他看了3遍,做了笔记,对他启发非常大,真正让他理解了鲁迅及其小说和思想。然后,他就开始有计划地读古籍。从《诸子集成》到《二十四史》,包括《左传》《国语》《国策》,尤其是《史记》《汉书》等,他都找来读。

  这些阅读让童庆炳受益不浅。所以在阿尔巴尼亚的3年读书生活,为他日后的科研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所以又有人给童庆炳概括,说:“你是在越南读了一个硕士,然后又在阿尔巴尼亚读了一个博士。所以你现在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也就不奇怪了。”

  改革开放后,人到中年的童庆炳厚积薄发,发表了大量的著作,如长篇小说《生活之帆》(合作)、《淡紫色的霞光》,随笔集《苦日子甜日子》,专著《文学概论》等。1984年,童庆炳为中组部组织的中央电大党政干部基础科讲《文学概论》,不久,他把讲义编成《文学概论》一书,并由红旗出版社出版了,上下两册,头一版就27万册。因为通俗易懂,又搜罗了很多例证,所以深受欢迎,他也因此成为了北京市劳模。教材出版后,出版社给了他8000元稿费,中组部又给了他2000元上课费,合在一起,他就成为了“万元户”。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学者风格,信息量大,古今诗词、谚语、格言,仿佛是信手拈来,娓娓而谈,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小说、随笔中所涉及的古今中外知识,极其丰富、新颖。所以,其作品具体充实,饱满充盈,为读者喜闻乐见。而他的作品之所以具有这种风格,和他广泛的阅读基础和长期潜心治学,以及深厚的生活阅历有关。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