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今天,我们如何过好“端午节”?
文舟
//m.auribault.com2016-06-08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端午节,即将再次如约而至。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端午节的降临或许只意味着小长假的到来,我们可以旅游、可以聚会、可以休息……是一段难得的公共假期。对于商家来说,端午节更是刺激国民消费和拉动市场内需的一个契机,“小黄金周”的称谓也绝非浪得虚名。

  诚然,端午节不仅属于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节日。国家确定端午节系法定节假日,其首要目的是考虑到文化传承,即希望国人能通过“假”来纪念“节”。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部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日子,后来是纪念战国时期跳江自尽的诗人屈原忠君爱国的日子。所以,过端午时民间历来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传统习俗。

  当然,这些只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一种普遍说法和做法。在我国,随着时代更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因为起源考证的不同和后世解读的差异,也存在着各具特色的民俗纪念活动,比如:挂艾草、放风筝、饮雄黄等。但是,这些活动只是表象,其实质内涵都可以说是文化传承,是对历史的缅怀,是对先贤的追思。

  如今,社会环境是日益开放,各种节日也不一而足。其中,既有诸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国家的“舶来品”,又有诸如光棍节、网购节等国人自创的“人造节”。但是,相比较于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似乎前者只是属于社会个体的“狂欢日”,后者才是属于家国整体的“纪念日”;又似乎前者的商业气息更浓烈,后者的文化氛围更淳朴。二者之间的这些差别在各路媒体的报道中自然是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无需赘言。因此,传统节日对于民族自身而言,意义当然更为重要。此外,端午节和春节、清明节相比较,其仪式感和重要性也稍显不足。

  那么,我们如何过好“端午节”?

  首先,我们要增强文化自信。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就是高度认知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按照总书记要求,我们自然有责任、有义务自觉传承,并从中认识到端午节的重要意义。

  其次,我们要丰富民俗活动。在节假日期间的公共场所,有关部门可设置寓教于乐的体验式项目,使更多人感受到节日魅力。正如,近些年兴办的“中国曲阜祭孔大典公祭”,不仅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通过隆重的祭奠仪式,还表达了我们对先贤的敬意,重新唤起了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目前,某些地方在端午节举办“龙舟赛”正是最好的例证,但活动内容和参与地区还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再次,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不仅限于端午节等节日期间,在日常报道中,媒体对传统文化的知识普及应占领更多的资源,引导舆论的关注焦点。在这方面,媒体从业人员应该切实担负起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在传承文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诸如学校、社区等单位对于端午节的宣传也应该是题中应有之意。

  文化只有在继承中才能发展,端午节是流行于世界范围内汉字文化圈的传统文化节日,国人对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自然是责无旁贷,并努力持续下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栏目文章系中工网原创,网媒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中工网”,平面媒体如转载须经本网授权许可)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