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接地气让工会更有生气
//m.auribault.com2014-09-19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接地气让工会更有生气

本网评论员 徐新星

  在一个没有工业企业的山区贫困县做好工会工作,对于一些工会干部来说实属一大挑战,但陕西紫阳县总工会却沉下身子、静下心,把目光锁定在当地的特产——茶叶上,围绕“茶业”这一全县中心工作巧做文章,系列接地气的工作,既助力了富民强县,也擦亮了工会的牌子。(工人日报9月18日报道)

  据工人日报在《一个贫困山区工会的“茶歌行”》一文中报道,紫阳县60%的农民参与茶产业,40%的茶农靠茶谋生甚至致富,全县茶叶加工厂233个,但各自为战的茶农、茶厂又缺少统一的信息、技术等服务。

  对此,该县工会从种植、管理、采摘、加工、营销等全部环节跟踪服务,全程开展技术培训和劳动竞赛,光今年对茶产业的各种技能培训就将达万人规模。同时,该县工会还举办茶歌擂台赛、“中国梦·劳动美”职工摄影大赛、茶歌征集等,大力传播当地茶文化。此外,该县工会还成立了民间艺术协会社区工会联合会,把离岗职工、农民工组织进了工会,以俱乐部、县城广场为阵地组织文体活动等。

  小小的一片茶叶,工会做出了大文章。该县工会一系列接地气的举措,唱响了工会“好声音”。可以说,这为不少“老少边穷”地区工会工作的有力有效开展提供了又一良好借鉴与启示。

  相对来说,地处“老少边穷”,缺乏工业企业的一些基层工会在开展工作时,往往缺乏重要载体和抓手,不仅突破口与着力点难找,而且还普遍面临着缺钱缺人缺位置等情况,不少基层工会往往会陷入“不知道干什么”以及“不知道怎么干”的窘境,对此,应该给予一定的理解。但不容忽视的是,一些基层工会也存在着对工会职能的理解过于单一化等情况,有的甚至将其与“四季送”、组织文体比赛划等号。

  俗话说,事在人为,“难为”绝不意味着无所作为可以理直气壮了。其实,很多时候问题不在于“难为无米之炊”,而在于有没有认真理解何为“米”,到底什么是“我的菜”,由于思路僵化、作风懒散,加之对于工会职责及其内涵的认识没有与时俱进,因此,一些工会开展的活动往往是老调长谈,不接地气,其形象也是死气沉沉。

  不难发现,对工会职能理解的简单化以及工会工作开展的程序化、老套,使得工会组织缺乏活力,进而又影响到工会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与时代的发展对工会的要求格格不入的。不接地气的工作让工会组织缺乏生气,那么,如何才能接地气?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一线工作法”为一些“娘家人”指明了一大方向。“一线工作法”是指:情况在一线掌握、决策在一线形成、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感情在一线培养、能力在一线锤炼、政绩在一线检验、形象在一线树立。总的来说,就是“近民心,接地气”,结合地方特色,深入服务群众。

  表面上,为茶农服务,做茶叶文章,帮助扭转当地有“茶叶”无“茶业”的境况,似乎跟工会工作关联不大,但其实它们恰恰是充分利用了工会的资源和优势,把茶农、下岗职工、农民工联系起来,通过民间艺术协会社区联合会的形式组织进了工会,唱响了“职工提素”、“繁荣文化”、“助推经济”的三重唱,而对于工会来说,这在提升工会干部服务职工群众能力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会在群众中的吸引力,一举多得。

  紫阳县总工会的经验告诉我们,工会工作如果从当地实际出发,从当地百姓的需求出发,提供有效帮助,就是找到了当地工会工作的牛鼻子。

  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工会必须主动作为,因时因地制宜,在“接地气”的基础上提供实打实的服务才能在职工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