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老萌新”,如何再出发?-工会-中工网
首页 学习 时政 看点 工事 全总 工会 评论 权益 视频 财经 企业 就业 民生 国际 军事 理论 汽车 健康 人物 书画 摄影 旅行 文化 公益 教育 娱乐 体育

中工工会

深度报道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新技术带来新机遇,不少职场“老人”面临新的职业挑战

职场“老萌新”,如何再出发?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徐新星
2020-06-15 10:13:08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近日,得到APP举办了一场“咱们萌新有力量”的口头作文大赛,并在B站进行了直播。10多位从事运营、技术、产品、设计、客服等工作的职场白领,分享了各自在新环境中直面挑战、快速成长的故事,也让“职场‘老萌新’如何在‘后浪’面前重塑竞争力”成为焦点话题。

  “萌新”,意为萌萌的新人,是新出现的网络用语。登台演讲的“萌新”中,多是职场“老人”:有的人到中年更换了“职业赛道”,进入全新领域,从零开始;有的为重返职场的全职妈妈,35岁职场生命线前,多亏自己提前做好了“平战转换”的准备;有的则跳出“舒适圈”,进入更有挑战性的企业,开始新征程……

  在这些“老萌新”们看来,快速变化的时代,不管资历新老,每个人在面对职场新挑战时都是一枚“萌新”,需要以“空杯”的心态“躬身入局”,并在新环境中不断“充电”,突破职业发展瓶颈。

  “老同志”的新挑战

  “我身边的一些人可能会觉得,这位‘老同志’肯定经验丰富,再做‘萌新’没啥难的吧?其实不然,只要‘新’,就一定有挑战。”70后孙志岗曾是高校的副教授,还在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担任过首席产品架构师。可人到中年后,他却选择跳槽进入全新的领域,从一款APP的一线产品经理做起。

  “如果能在1年左右把这几个挑战都搞定,那基本上公司和‘老萌新’就能互相认可了。否则只能好聚好散。”孙志岗所说的挑战,包括这样3个方面:“虽是新面孔,但已经不萌了”,试错成本高;一个人的工资抵得上几个小“萌新”的总和,因此必须发挥出与高工资相对应的价值;年纪稍大,要尽早判断新公司是否值得长期做下去。

  变化莫测的职场中,像孙志岗这样的“老萌新”如雨后春笋。就以他所从事的互联网产品经理为例,这是一个国内大学至今尚未开设的专业,新岗位的焦虑从一些人应聘时就已开始。一项调研显示,5年以下经验的互联网从业者中,超过70%至少换过两个以上的行业或岗位。互联网环境下的职业流动性较大,跨界转型日益司空见惯。

  孙志岗总结说,做好“老萌新”有3个“要”:“活儿要好”,一线的活儿,得干得比别人好;“眼要广”,不能把自己限制在工作职责内,要主动搜集更多信息;“手要长”,做能帮助其他同事提升的事情。

  “干活不难,难在心态。指挥干久了,是否还乐意躬身入局、下地干活?”身为“老萌新”,孙志岗在深入一线过程中,发现他可以了解更多一线情况,并和同事建立信任、达成深厚的友谊,而这些都是做事的坚实基础。

  同时,孙志岗介绍,要迅速了解“这家单位是怎么做判断的、如何协同、遇到了哪些困难”等方面信息,“掌握了一线的情况,看清了上下游,搞得懂来龙去脉。综合分析后,就知道自己能在哪里发挥了。”

  “手艺不能扔,刀要随时磨”

  “我原本在一家出版社做编辑,后来辞职回家生娃。3年后,当我重返职场,猛然发现自己悲催地成了‘35岁以上人士’。”目前在一家知识服务平台工作的徐玲,回忆起自己重返职场时的经历如是说。

  “很多时候,只要岗位招聘有年龄限制,那条线常常是35岁。超过35岁的职场妈妈,职业生涯还中断了3年,想重返职场找个好工作,不容易。不过,幸运的是我做到了。”怎么做到的呢?徐玲介绍说,“一句话,即是做好‘平战转换’的人生准备,停工不停产。”

  做全职妈妈的3年中,徐玲坚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手艺不能扔,刀要随时磨”,娃满1岁后,她腾出手来,兼职为一个财经公众号每周写1篇专栏文章,并成为一个平台听书栏目的外协作者,共解读了近40本书;第二件事,是不断地“充电”,尽力让自己跟得上时代。

  当下,曾经困扰徐玲的“35岁职场生命线”,正是不少职场人士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一现象背后,有着不少白领的职业焦虑。

  这方面,得到APP首席执行官脱不花告诉记者,现代职场看似井然有序的协同作战背后,每个人都在独自面对一场硝烟弥漫的战场,其间有许多无形的压力和挑战。一场口头作文大赛,能让大家感受到不同职业领域的劳动者,在各自战场中惊心动魄却又不为人知的奋斗之旅,“每个人面对新挑战都是‘萌新’,每个‘萌新’的战场,都值得被看见。”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应用场景的出现,新旧职业更迭加速,“职业目录”不断更新,如何在职场中“保住金身”成为许多白领的关切。对此,在一些“老萌新”看来,人生只充一次电的时代已然过去,只有成为一块“高效蓄电池”,不间断地充电,才能持续地释放能量。

编辑: 葛文琦

图片新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