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 中工网人物频道人物资讯-正文
杨承弟:无悔人生 为爱写春秋
//m.auribault.com 2016-04-24 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4月7日,在广安区龙台镇小桥村杨承弟家中,他的学生正在给他赠送鲜花,祝他早日康复。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崇敬和赞美。“我的职业和学生是太阳最灿烂的一束光辉。”这是广安区龙台小学身患癌症的杨承弟老师的座右铭。他,34年如一日,扎根乡村,兢兢业业,无私奉献,执着而痴情地守望着他心中的那一束阳光,谱写了一曲淡定而优雅的乡村教师之歌。

无悔选择:扎根乡村献身教育

  1982年7月,刚满20岁的杨承弟高中毕业,以3分之差落榜,回到家乡广安区龙台镇小桥村休息,准备来年再考。这时,村里正急需一位民办教师,村支书想到他是村里唯一的高中生,便登门找他,希望他来承担这个重任。杨承弟的父母极力反对,希望他回校复习,来年再参加高考,跳出“农门”,找个“铁饭碗”。然而,他看到村支书的殷切目光,目睹家乡落后的教育,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做出选择,手执教鞭,走上了三尺讲台。

  刚走上讲台,由于没有经过师范专业培训,缺乏相关的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杨承弟利用课余时间坚持自学,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专业成长很快,学生成绩也不断上升。

  1987年,杨承弟的人生迎来重大转折:当年招生政策新规定,允许民办教师参加师范招生考试。他报名考试,终于如愿以偿,被蓬安师范学校录取。父母知道后,喜上眉梢,娃儿终于跳出“农门”了!但这个喜讯可急坏了乡亲们和孩子们,学生们涌到杨老师面前:“杨老师,杨老师,你别走,我们要读书,要写字,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呀!”家长说:“为了穷乡村的孩子,你留下吧!”孩子的哭声,乡亲们的哽咽声、恳求声混成一起。他看到乡亲们信任的目光,孩子们渴求的眼神,毅然承诺:我师范毕业后,一定会回来再教你们!1989年8月师范毕业后,为了兑现当初的承诺,他又回到自己家乡的村小任教,一干就是25年,直到村小被裁掉,他才来到龙台小学中心校任教。

爱生胜子:无私奉献勤于育人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杨承弟坚持身正为范,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激励学生,强化对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训练,他所教的班级总是班风正,学风浓。

  6年级学生任俊杰,由于迷恋游戏,贪玩好耍,平时不但不认真听课,就连布置的作业也不能完成,成绩逐渐下降,家长准备让他留级。他通过了解发现,孩子生性活泼,脑子聪明,主要是不务“正业”所致,于是,他主动接近该生,找他谈心,告诉他迷恋游戏的危害,开导他,鼓励他认真学习。通过一个学期的帮助,该生改变了恶习,学习认真了,成绩也提高了。

  6年级二班学生李婷一年前数学成绩常常不及格,杨老师通过了解主要是她上课不专心。于是他因材施教,尽量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并经常让李婷回答问题和到黑板上做作业。课后,耐心地辅导她。一年时间不到,李婷有了数学成绩首次考100分的记录,还当上了数学课代表。

  农村学生因学习困难辍学的情况时有发生,他为了让所有学生进得来,留得住,不断探索和总结学困生的帮扶办法:一是平时多与后进生交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二是发动优生采取“一帮一”的方式进行辅导学习;三是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忌训斥。在他的耐心教育下,学困生辍学现象杜绝了,学生的成绩也有所上升。

生命垂危:心系学生渴望上课

  2015秋季开学伊始,接任6年级数学的杨老师,正满怀信心地谋划着新学期的工作计划,但不幸的灾祸降临到他的身上,在9月15日放晚学刚回家不久,他突然昏迷倒在地上,家人将他送往重庆新桥医院,诊断为颅内恶性肿瘤,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医治一月多时间,他就申请出院回家康复休养。

  在此之间,他念念不忘自己的学生,不顾冬腊月天气的寒冷、不顾手术后身体的虚弱、不顾妻子的反对,两次在妻子陪伴下杵着拐杖来到教室看望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告诉学生,病好后还要给你们上课。

  2016年2月13日,灾祸再次降临,因病情恶化,杨承弟又被送到重庆新桥医院再次手术,经过一周的医治,转到广安区人民医院康复治疗。尽管他病魔缠身,不能回校上课,但每天他都要求妻子扶着体弱的身子到窗台,眺望对面的中石油学校,倾听对面传来的琅琅读书声,关注操场上活泼乱跳的孩子们,这是他每天最开心的一件事,每次看完他都泪流满面地回到病床上 ,整个病房的人也情不自禁跟着哭起来。

  如今,因患癌症晚期的杨承弟已经不能说话和行走,他给学生承诺“回来还要上课”的希望渺茫了,但全班学生还铭记在心,主动到杨老师家看望。学生易佳燕在日记中写到:杨老师,你上次回校说病好后给我们上课,可我们苦苦等来的是你再次手术,希望你要坚强,打败病魔,康复后兑现你的承诺,再来给我们上课。

  廖小兵 杨小红 王茵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