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9
联席会议30周年
【镜头】2018年12月13日,各省(区、市)总工会、全国产业工会有关负责人与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纪念政府与同级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推行30周年。经过30年的发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职工群众的重要渠道,源头维护服务广大职工的重要平台,工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保障。
1988年,陕西省首创政府与同级工会联席会议制度。时至今日,省级联席会议制度已在全国普遍建立,并向市、县延伸,初步形成了政府牵头协调、工会组织运作、各相关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
事实上,联席会议只是各级工会强化源头参与职责,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具体举措之一。
2018年8月,全总领导与来自工会系统的全国政协委员、劳模代表受邀走进全国政协礼堂,参加了中央领导同志主持召开的十三届全国政协第九次双周协商座谈,聚焦“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言资政、协商交流。
“为劳模和工匠人才发挥作用提供广阔舞台,建立健全有利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养成的制度体系,促进相关政策规定的贯彻落实,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这一工会主张引发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更向全社会传递了大力弘扬“三个精神”的工会态度。
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职工权益问题,全总和各地工会加强了政策文件出台的源头参与。2018年,在17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积极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中,吸收了工会提出的意见,明确要求“就调整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等涉及职工权益的事项与职工开展集体协商,并将协商内容经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通过”。
值得关注的是,全总重点参与了《社会保险法(修正草案)》《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失业保险条例》《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以及《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意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方案》《尘肺病防治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等法规政策的制定修改,围绕职工关注的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低收入群体增收、治欠保支、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等政策,发出职工呼声,提出工会意见。
事件10
集体协商五年规划收官
【镜头】“《中华全国总工会深化集体协商工作规划(2014~2018年)》确定的集体协商建制率目标圆满完成!”在2018年11月召开的全国工会集体协商五年规划总结会上,一组饱含着广大工会干部辛勤汗水的数据引发各方关注:经过五年努力,已实现集体协商动态建制率保持在80%以上,百人以上企业动态建制率保持在90%以上的目标。截止2017年底,全国签订综合集体合同140.25万份,覆盖企业369.97万家,覆盖职工1.75亿人;签订工资专项合同129.85万份,覆盖企业357.73万家,覆盖职工1.62亿人。
如今,集体协商不仅有效维护了职工合法权益,更成为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围绕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各级工会不断拓展协商内容、强化职工参与、完善协商机制,增强了企业集体协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许多省市和企业把职工关心的福利费及教育经费使用、劳动保护、技能人才待遇、带薪休假、职工疗休养、健康体检、食堂通勤和子女托育等纳入集体协商范围。同时,全国25个省(区、市)和新疆兵团工会建立了集体协商绩效评估体系,北京、河北等10个省份开展了质效评价试点。在相关情况调研督查中,15个省(区、市)的企业职工对集体协商的满意率超过70%。
致力于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各级工会做出的努力还有很多——
召开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和全国厂务公开协调小组会议,联合就社保入税、塔吊司机队伍状况等劳动关系领域热点问题进行督导调研,进一步完善劳动关系发展态势监测和分析研判制度,搭建职工权益实现状况及劳动关系信息监测平台;联合有关部门召开“深化民营企业民主管理,增强创新发展内生动力现场会”,开展第十次全国企业民主管理工作调研检查,促进企业民主管理工作创新发展;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活动,推动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开展全国模范和谐劳动关系企业与工业园区表彰;总结推广源头治理劳动纠纷经验,完善劳动关系调处和预防预警机制,努力从源头化解劳动关系隐患,等等。
这一系列举措,助力职工与企业实现了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