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工会-中工网
中工网首页 时政 评论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企业 工会 维权 就业 论坛 博客 理论 人物 网视 图画 体育 汽车 文化 书画 教育 读书 娱乐 旅游 绿色 城建 社区 打工

中工工会

全总要闻

全总领导

王东明 全国总工会主席

陈 刚 全国总工会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机关党委书记

张少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翁杰明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晓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谭天星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江广平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王少峰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李晓钟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经费审查委员会主任

马吉孝 青海省政协副主席、省总工会主席、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房建孟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全国总工会机关纪检监察组组长、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

魏地春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马 璐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兼)候选人

郭明义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巨晓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高凤林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兼)

张茂华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组织部部长

许山松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邹 震 全国总工会书记处书记、党组成员

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向纵深发展

王东明
2019-11-16 14:01:52

  二、充分认识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要求我们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理解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准确把握推进这项改革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从产业发展趋势看,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进入深入调整阶段,互联网产业化、工业智能化方兴未艾,出现生态化、智能化、数字化、平台化、国际化及多业态融合的趋势。如何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提高产业工人素质,应对新的挑战,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共同课题。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困难增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瓶颈亟待突破。面对产业革命发展大趋势,必须加快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推动经济由量大转向质强,这既需要尖端技术和先进设备,更要有一大批能把蓝图变为现实的能工巧匠。据统计,我国产业工人有2亿左右,近八成集中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他们身处生产制造领域最前沿,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等方面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才能使我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全体学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会,表达了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的决心。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学员们回信,勉励他们珍惜荣誉、努力学习,继续拼搏、再创佳绩。图为2019年4月23日,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模本科班学员代表合影。工人日报记者 杨登峰/摄

  从产业工人队伍自身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发生深刻变化。“80后”“90后”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以高学历高职称高收入为特征的“三高”群体和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就业的“三新”群体并存,他们在收入分配、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呈现日益多样化、差异化的新特征,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追求生存权益向追求发展权益转变,从追求物质权益向追求民主权利、精神权益转变,从利益诉求一体化、同质化向差异化、多元化转变。与此同时,也存在技能素质总体不高、结构不合理、技术工人总量不足、劳动生产率不高等问题。当前,我国技术工人求人倍率超过1.5:1,高技能工人高达2:1,高端技术工人需求缺口一直居高不下。在全国7.7亿就业人员中,技术工人占比约为20%,远低于德国等发达国家技术工人占比超过80%的水平;我国高技能人才只占就业人员约6%,远低于日本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高级技工占比50%的水平,非公企业、小微企业的技术工人更是严重匮乏。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之间协调衔接不够,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相关法律法规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等,迫切需要通过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加以解决。

  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进展看,《改革方案》印发两年多来,各级党委、政府和工会组织把推进这项改革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各项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并付诸实施,改革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广大产业工人的获得感逐步增强。产业工人政治地位明显提升,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有工人代表195名,比上届提高1.62个百分点;技能形成体系日趋完善,启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建设698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862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创建7.2万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支撑保障更加有力,2018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和就业补助资金187亿元、477.3亿元。2019年,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当然,改革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比如:少数部门和地方对改革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使改革推进不够平衡,部门之间的政策合力有待加强;一些企业由于管理观念落后,使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展示出来,对职工重使用、轻培养现象依然突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还不够大;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中美经贸摩擦等影响,部分企业推进改革的动力不足,非公企业和小微企业尤为明显。

1 2 3 共3页

来源: 《求是》
编辑: 朱晶晶

图片新闻

全总要闻

热点专题

深度报道

职工之声

新闻日历

|

新闻排行

友情链接

中华全国总工会| 中国工会劳动和经济工作网| 中国工会权益保障网| 全国工会社会组织工作信息平台| 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网| 中国工会普法网| 中国工会女职工工作网| 中国职工教育网| 中国职工发展基金会
京ICP证100580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09003)|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155|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本站地图| 投稿邮箱| 版权声明|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18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