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科教天地-正文
文理不分科意味着什么
//m.auribault.com2013-12-09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文理科,分还是不分,经历了漫长的争论。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随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有关高考“不分文理科”这一改革方向的提出,未来,高中文理不分科似乎已成定论。这无疑将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改变。这一改变意味着什么?该如何推进?结果将会怎样?来看看相关各方的观点和建议,相信对于改革的顺利推进会有裨益。

    高中文理不分科是近日社会普遍议论的重要话题,这一话题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人们一直对高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认识不清。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中文理分科,与高考的文理分科是相匹配的,也鉴于到高中阶段数量较大的学生都有偏科现象,如果平均用力,很难在学习成绩上有较大的提升和优势的体现。所以,在社会上有“全面发展会导致全面平庸”的说法。

谈高中不分科,首先要清楚高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在高中前的义务教育属于典型的公民基准教育,要求全面发展、不偏科,理由是充分的;高中后的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以分科学习为主要特征,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在其间的高中教育,是属于基础教育还是准专业教育、专业教育,对其性质的规定至今并不清晰。按照文理不分科的理想判断,高中还应属于基础教育,尽管有大学预科或准专业教育的特点,但与提升国民基本素养有关,且能使大学一二年级的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减负、下移,其设想是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人才发展的。

    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在推进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学习的各项探索同时,也特别强调了经典、要素等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习的重要性,推进了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持续提高。上世纪80年代,我国高校有一大批理工本科生自觉地补习人文历史知识,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人文情怀;而在近20年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学学习中,数学与理工农医等的渗透也越来越普遍。所以,在高中阶段过早地偏废某些重要的基础知识,对于人才的长远发展影响明显是不利的。

从分科的“减负”转回全科的“重负”,整个教育系统都需要调整适应

    当然,从1977年的高考文理不分科到后来的分科,再到高中教学的分科,学习负担似乎是减小了,所以过渡显得比较顺利。而现在提倡的从文理分科回到不分科,这一转变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轻易完成的。何况从分科的“减负”状态转回全科的“重负”,受影响的绝不仅仅是高中阶段的具体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系统都需要调整适应的问题。对此,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高中原先的分科选择,是基于高中前的教育质量普遍不理想,已埋下不分科不行的伏笔。所以,若要调整好不分科的状态,高中前教育的普遍质量保证应为第一重要的基础,必须进行整体的规划和改革推进,才会有理想的效果。其次,这次提出不分科的设想,是给予了改革时间表的,即从2017年至2020年逐渐调整过渡,使高中教育明确回归基础教育,但如果不考虑过渡时期的特点与策略,不能较好地平稳过渡,则改革和调整的目标难以实现。第三,高中文理不分科虽是教学问题,但与高考脱不开干系,如果新出台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本身出现矛盾,则不分科的理想很可能功亏一篑。为此,相关的基础工作不仅要细化,还要加强教学与考试方面的沟通与配合。第四,要实现不分科的理想和努力,目的是垫实、提高我国人力资源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但现实是经过9—12年的前期学习,学生间的差异已经开始明显。如果简单地用不分科的要求机械地教学、评价,而不是注重方法、兴趣,让学生了解和初步把握各学科的精髓和特点,不分科的设想很可能变为对自主学习的限制,引发学生的心理抵触。要意识到,不分科并不意味高中生的兴趣、能力、潜力没有差异,会在许多方面表现出多元化的不均衡现象,需要教师加以引导、扶持和帮助,并可以通过讲座、小学期学习、兴趣小组等的探索,使一批学生在某些领域的学习进入到准专业或专业水平,并通过积极迁移带动其他知识水平的提升。第五,在高中的教学过程中,不分科并不意味着对所有的学科都加重负担,甚至可以考虑像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课,可以分A、B两等,供学生选择。特别在高三,还可以考虑有过渡形式:不分科、分科;文科为主考弱理科、理科为主考弱文科,特别在过渡阶段这样的尝试是很必要的。第六,近几年高校的自主招生是以专业对口、特长突出、具有专业发展潜力为重要特点和依据的,这样的引导和影响如何与高中不分科改革相匹配,是高校自主招生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未来在高等教育层面的学习将越来越多元化,并具有便捷、随机、自主选择、自由建构等更大的空间,而在这种趋势中如何处理宽基础与专业化的关系,是全世界都在长期关注的问题,对相关的实践、实验更有期待。第七,测试高中学习水平的量化工具是高中会考,但在此前高中会考既不受重视、不为高校招生的参照,也有大量蒙混、放水的现象。这种现象若得不到真正的改善,制定出合理、科学、适当、可信的考试标准,对高中不分科的影响将非常直接。

面对现实困难 需采用低起点策略

    据长期的关注和相关调查,有相当数量的学生从小学2-3年级开始就害怕数学、外语,对语文不感兴趣;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外语、写作等都难倒了半数左右的学生,可见,偏科和分科的源头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中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致使到高中阶段,除了重点高中能汇集成绩较好的学生外,在一般高中优良率仅在20%—30%,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消极的“陪学”的状态。若这些状况得不到大面积根本的改变,则推进文理不分科的设想就会面临巨大和真实的挑战。

    对于在现实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困难、挑战和障碍,最忌讳的是心浮气躁、急于求成。正确的方法和思路是,端正态度、改变作风,理顺改革和探索的基本思路,找出关键的问题、认真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采用低起点策略,而不是在加大教材难度的同时,在考评方面放水,致使相关的改革难有成效、士气不振。

    由此可见,面对高中教学文理不分科的问题,需要调整改善的不只是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在现行的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大学教育中,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资源、评价体系等均需要调整,以使不同阶段、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感觉、有兴趣、有信心、有目标地学习,为高中教育顺利回归基础营造良好、合理的氛围与条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程方平)

    网上观点

    @宏远家居爱厨房:所谓的国家创造复合型人才,具体地说,就是要有一定的文学历史感性内涵,又要有基础的数学物化理性思维。人性本来就是理性又感性的,分科造成分裂,分裂了才会有现在许多疏远的人性隔阂还有社会矛盾。

    @四月山之泰:文理分科不利于国家创造复合型人才。而且应该在高中、大学教育中侧重历史、地理、文化的教育,让学子们了解我们优秀灿烂的文化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浮出水面呼吸:关键是要培养合格的人才,而不是合格的单科人才,现在的理科生大部分沦落为技术人员,文科生基本是润滑油性质,而不分文理,至少可以在高中时代好好学学人文精神!

    @heibao110:我觉得如果可以适当的选学就最好了,你喜欢哪几个科目就选学哪几个科目规定一个学生必须学4门或者5门文理科的课程,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山山泉泉就是我:选择文理就是选择职业方向,九年义务教育是获取普遍常识,高中阶段是培养个性、通过各种实践尝试、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兴趣和长处、从而确立职业方向的过程。选择文理选择专业应该在成年后、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清晰的判断力。

    @曾一不仅仅是20號:如果文理不分科,无疑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高一读九科都累,到高三怎么办?培养所谓的“全方面人才”是很不现实的。

    @你看你看-她只会做西红柿炒鸡蛋:从初三到高一是个很高的台阶,想要过渡过来本是不易,仅仅高一课程就已经很紧张了,如果高二还不分科,只会胡子眉毛一把抓,到头来什么都学不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文理兼备。

    @从前有颗葡萄:不要说什么复合型人才,没有兴趣只是应付考试罢了。只要是有兴趣,管你学文学理,总都不会只关注于自己的学科而不会其他的。六门课本来就够呛了,别说要九门同步学。这样学生压力会更大,学习兴趣也会减少!只会培养更多的只会读书的庸才!

文理不分科需审慎而行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高中文理教学的分与否一直争执不休。从目前态势看,不分,似乎势在必行。但是,我们认为此举需审慎而行。原因有二:一是在决定不分文理之后,针对由此可能产生的弊端,一定要有相关的措施跟进;二是要尽早广泛征求意见,尽早出台一整套工作方案,诸如各学科的课程设置,相对完备而科学的高考方案的制定等等。因为,我们要考虑到,一旦不分文理,至少下列问题很可能会很快进入人们的视线:

    ——文理不分,或许会导致所谓“学困生”群体的结构性增长。因为,人的思维差异性(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当下严峻的应试教育背景之下,让学生去学那些因自己思维能力受限的科目,势必会增加学生的精神负担和学习压力。

    ——文理不分,高考科目如何确定?一旦确定,考什么就教什么会不会仍有可能大行其道?一旦如此,跟进举措是什么?这种跟进举措的可操作性如何?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不分文理的初衷想必会大打折扣。

    ——文理不分,势必会打乱学校师资队伍的学科平衡,造成师资队伍因学科而形成的结构性短缺或冗余。故需未雨绸缪,让学校有一个师资队伍调整的缓冲期。

    凡属于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的制定或调整,尤其需要“瞻前顾后”。既要考虑到宏观实施的可能性与可控性,又要考虑到微观实施的可操作性。要力求规避诸如交通法规中“禁止闯黄灯”之类尴尬现象的发生。

    之所以强调文理不分要审慎而行,原因还在于,分也好,不分也罢,其优劣长短至今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研究性成果或结论公诸于世并被世人所认可,常常是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比如,长期以来的分科,给学生的当下和未来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弊端?而今后的不分,又可能会对学生当下和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裨益?如果相关部门能够通过长时间的跟踪调查与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甚至用数据说话,那就令人信服得多,工作开展也就顺利得多。否则,实行不分之后,人们或许还有理由担心,在不远的将来,会不会又发现不分的弊端重重,再重蹈“分”之覆辙?所谓“久合必分久分必合”,是否亦此之谓也?

    其实,冷静地想一想,分与不分之所以长期以来悬而未决,见仁见智,足可以证明此事一定是利弊并存。因此,当下最重要的是,一旦决定不分文理,那就要尽量使之利大于弊。若是利弊参半,甚至弊大于利,那还不如继续分而治之。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  严寅贤)

改变非一日之功

    作为家长,面对文理分科,我很矛盾。从我自己的学习工作经验出发,我选择文理不分科,而从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出发,我希望文理继续分科。

    我自己就是偏文科很严重的例子,小学时代,我是讲故事大王,学习语文得心应手,数学学习则从有了珠算课就开始犯糊涂,初中时代数理化下了很大功夫但收效甚微,高一进入文科班,轻松地告别了理化,大学上的中文系,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年的时间里,其中最有心得的,竟是若干年从事党报股市版编辑工作。可以说,文理分科让偏科的我顺利进入大学,可工作实践中,则必须努力补足在逻辑思维上留下的短板才能够从容,我的经验是:形象思维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补足逻辑思维的短板,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会寻求科学精神的支撑,因为,无规矩难成方圆。

    在理智上,我确定无疑地认为,在高中阶段进行文理分科,使基础教育纳入升学教育的狭窄轨道,会对将来的深入学习和工作,造成知识结构上的缺陷。但由于日日夜夜感受着孩子在升学教育狭窄通道中的煎熬,我又赞成文理分科,毕竟这样做,可以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在我看来,学习是一生的事情,知识结构的搭建,也是一生的事情,退一步讲,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能养成一生学习的习惯就好,不要因为压力过大而影响到学习兴趣的养成,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当然,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在高中阶段文理并重,转变学生重理轻文或重文轻理的倾向,注意在各科教学中文理相通、文理渗透,无论学生喜爱或长于文科,还是喜爱或长于理科,都应该有机会接受基础教育的熏陶,具有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养成崇尚高尚的人文精神同时也崇尚科学精神的心灵。但这理想的状况需要一系列的变化才能够达成,要在制度层面上进行设计,需要改变的环节非一日之功可以达成。

    其实目前社会各方面也认识到了提前进行文理分科实际上是急功近利的表现,是只顾眼前提高升学率,而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权宜之举,我的建议是:如果考虑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应该在制度层面上尽早设计出台适宜国人在一生中持续学习、持续发展的方案,从根本上解决升学教育的压力。(家长 王玉琴)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