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理论频道时政撷英-正文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重在落细落小落实
//m.auribault.com2014-05-21来源:河北日报
分享到:更多

  

  □王秀华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容丰富,内涵深刻。为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确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提供了基本遵循。

  化巨为细,润物无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上下功夫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艰巨而伟大的事业,而越是艰巨而伟大的事业,越是要求全社会动员起来,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细节做起。历史与现实无不表明,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不能只是停留于简单的宏大叙事层面,而是必须通过不断细化,增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之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具备与时俱进、与世携行、关照大众、融入生活的能力。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只有通过落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使纸上的“说法”变成生活中的“做法”,才能够增强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在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中引领社会思潮。

  在这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很早就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关怀,也有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巨细相通的实施路径。比如儒家学说通过一系列的礼节和民俗把仁、孝、慈、义、和、信、俭、廉、耻、善等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细化到家风的培育和传承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甚至细化到“洒水扫地、待人接物”这样的生活细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细微之处见精神,把价值观念与人们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通过强调“习”与“行”而为民众所接受。

  细节决定成败。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准则三个层面进行了细化。要使这三个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落地生根,还需要进一步在落细上下功夫。要细化到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之中,细化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之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细化到礼仪制度、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之中,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细化到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推动人们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

  我省“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以及其他一些地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表明,只有摒弃居高临下和大而化之的教条式说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般性要求细化到人、细化到事、细化到行业、细化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使其形象化、具体化,可感知、能习得,才能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效果。

  小处着手,小中见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小上下功夫

  落小是对落细的进一步深化。细与小,方向一致但是程度不同,细到微处,方能称之为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些向来是中华民族道德教化与德性涵养的初始之方。西方也有句格言:使人疲惫不堪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小洞不补,大洞受苦。小微之处暴露的问题,如不在最初发现和最容易解决的初始阶段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能成为重大的隐患。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注重以小见大,从细小之处着手,慎始慎初,时时警醒、处处校正、不断改进和完善,积小善为大善,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项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落小对青少年群体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广大青少年处于人生之初、事业之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在这一群体中生根发芽,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成效。今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他还生动形象地以穿衣服扣扣子来比喻,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他要求和鼓励广大青年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落小要求之“小”只是小在切入口,而小切口同样需要大手笔。比如,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不仅涉及到认知提升、行为矫正、情感培养、意志锤炼、习惯养成、境界提升等自身内部系统的健全与完善,而且还需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在内的外部系统的支持与配合。人是环境的产物,师德、家风、社会风气尤其是党风政风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建构极其重要。从现实中看,党中央狠抓党员干部的作风,坚决反对“四风”,除了出台“八项规定”,力排奢靡之风,还具体规定中秋节不许公款送月饼、元旦春节不互送贺卡、不准公款购置年历、购物卡等等,这些“落小”举措,深得民心,不仅具有反腐倡廉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引领风尚的社会意义。

  虚实结合,虚功实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实上下功夫

  落细、落小,都是落实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从顶层设计走向具体实施的必然选择。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检验在于落实。党中央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培育,二是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要培育,尔后践行。不培育,人们不明道理,难以付诸实践,践行也只能是一时之行,甚至盲目之行,既难奏效,也难持久。而培育,说到底也有两个方面的要求:“培”是育苗培土,营造生态环境;“育”是养育,育人才如同育秧苗,讲究土地肥沃,环境良好。人们经过学习培育,明白道理,方能付诸实践,落实于行。如此先知后行,知行合一,才能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之中。

  落实,就是在落细、落小的基础上抓实、再抓实。毛泽东同志曾经就工作方法说过:“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伸着巴掌,当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实践证明,任何工作措施可以订上千条万条,但最终还得靠人去抓,还是要体现在落实上。没有落实、落实、再落实,再多的措施也只能是镜花水月;抓而不紧,再完美的方案也只能是纸上谈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如同其他工作一样,必须要有一抓到底的坚持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以钉钉子的韧劲,把它紧紧地抓在手里,抓出结果,抓出成效。

  落实必须不断创新载体。实,与虚相对应。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构造中最内在、最核心,但也是无形、无声、看不见、摸不着的部分。因此,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必须不断创新载体,唯其如此,核心价值观才能化虚为实,真正落地生根并枝繁叶茂。在实践中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只有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0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