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018年劳模疗休养活动侧记
中工网记者朱晶晶
劳模参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工网记者朱晶晶摄
图为全国劳模疗休养代表团参观铁道博物馆。中工网记者朱晶晶摄
盛夏的北京并不炎热,像是在欢迎远到而来的珍贵客人。7月20日至24日,参加2018年全国首批疗休养的200名劳模齐聚北京,感受“首都”变化,享受工会带来的假期。
今年首批抵京参加疗休养的劳模为大部分为工匠劳模,他们当中大多为掌握“高精尖”技术的一线工人,也是行业的“楷模”。
从参观北京现代汽车到瞻仰抗日战争纪念馆,从参加劳模大讲堂到身体健康检查……劳模们不仅获得了难得的假期,更是一次“学习充电”之旅。
“心情无比激动,感觉国家越来越重视我们一线工人。不仅给我们巨大荣誉,还给我们提供一个放松疗休养的机会”,刚刚结束港珠澳大桥工作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活动者、中交一航局的管延安是首次参加这样的劳模疗休养活动。作为一名钳工,管延安在港珠澳大桥干了整整五年。“参加完这次疗休养,我将要奔赴下一个‘战场’——深中大桥项目的修建,这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新的使命”。
“铁路发展速度就是中国发展速度的一个缩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高云巍在参观中国铁道博物馆时告诉记者,“作为一名中车人,我经历了中国铁路的六次大提速。从1993年的时速48公里到现在的“高铁速度”,每一次提速不仅让广大人民生活得到方便,更提高了中国发展的信心”。
“以前看到自动化包粽子都觉得很稀奇,今天看到自动化汽车生产更震撼,能在现场切实感受的国家的发展变化”,来自浙江嘉兴的周勇在参观了北京现代的自动化生产车间连连称赞。周勇是一位爱心车队的队长,疗休养期间还得到一个好消息,他平时资助的一名学生拿到了浙江财经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每一个行业都是相通的,虽然我没能从事高科技行业,但以后工作中一定把服务做的更周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诚实劳动”。
记者注意到,在疗休养期间,很多劳模还是放心不下身后的工作。疗休养假期的第一天下午,来自上海的宝钢的王军在微信群里给领队请了假,他要处理单位的公务。王军说,“工作不能停,思路不能断。我们虽然是技术岗位劳动者,但是一定要坚持岗位创新。未来要实现人工智能,甚至无人工厂,但并不是真的没有人,未来要有人驾驭这些设备,维护它、不断地发展它,对技能人员的理论要求、学习的要求更高。所以我们要把创新成果不断地推广和应用,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王军曾先后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他的创新工作室成立十年来,先后培养了5名工人发明家,国内外发明展获奖86项,近5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3亿元。
心系工作的还有来自甘肃的陈忠祥,“这几天找我的电话、微信响个不停。”虽然人在北京疗休养,但是他还是详细耐心的为同行或者徒弟答疑解惑。这位58岁的老伯一辈子扎根一线,“以前真没想过退休之前国家还能给我这么多荣誉。对于我来说,荣誉更是一种鞭策,回去以后一定把经验技能传授给更多的青年职工”。
虽然来自不同行业,平时也没有过多机会交流,但劳模之间感觉都是亲如一家,简单的话语也能产生共鸣。来自北京铁路局天津供电段的孙德英听了劳模大讲堂很受启发,“包老师的讲座,不仅仅是教思路,更教方法,非常具有可操作性。他所讲的成果推广、专利申报、项目管理等问题,正是我们在创新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今天得到了很好的解答”。29岁的鲁宏是本次劳模疗休养中最小的代表,他是航天精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名技术人员,“我国航天事业正在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作为一名航天人,创新应该无处不在,我需要在各种技能大赛中提升自己”,鲁宏说。
“以前30年都没出过小县城,自从获得劳模荣誉,才有机会见到这么多各行业的劳模精英”,来自安徽宣城的周东红一有时间就和其他劳模交流心得。这位“宣纸工匠”每年捞出的宣纸超过30万张。“保证宣纸的质量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宣纸技艺流传了近千年,在不断地改进和发展。纸的质量还有提升的空间,我还是要坚持下去,努力让捞纸技艺变得更完美。做好每一张纸,为中国文化发展做贡献”。
相聚总是短暂。五天的假期很快就过去了。疗休养活动结束后,劳模们将回到各自岗位,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正如来自青岛四方机车有限公司的郭锐说,“现在社会在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一线工人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我们不能满足于这些荣誉,更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