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刘颖余-正文
“鞋战”抢戏尴尬了谁
刘颖余
//m.auribault.com 2016-11-05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你永远也猜不透中国的职业联赛会发生什么。比如CBA开打刚刚一周,最火的不是外援,也不是易建联,而是“鞋战”。这真的挺让人意外的。

  始作俑者是准NBA球员周琦。他因为穿鞋不合规定,只在新疆队的赛季首战中出场12分钟。赛后,周琦无奈地在微博上呼吁:“我为什么被剥夺了穿自己鞋的资格,到底谁可以来保护球员的利益?”

  周琦的吐槽,得到了另外一名准NBA球员王哲林的声援。同一天,他也利用微博透露心声:“为什么我必须换赞助商的球鞋才能上场打球?真心希望各方可以考虑我们运动员的切身感受!”

  可能是看到了周琦和王哲林的牢骚,篮协次日即发文警告不按规定穿鞋的球员,其中就包括这两位准NBA球员(另外两位是新疆队的李根和可兰白克,他们是因为穿了耐克的袜子),态度相当强硬。

  不过,按照惯例,大家也并不把这种一纸“警告”太当回事。因为最重要的是,篮协发文的当天晚上,CBA最大牌本土选手易建联出场了,他平时穿的同样是耐克鞋。结果全国人民都看到了这出剧情一再反转的“鞋战”神剧:穿鞋、脱鞋,再穿鞋;李宁、耐克、再耐克;申请,被拒,再申请,接受…围观群众看着有点乱。但阿联就是阿联,他最终还是穿着耐克鞋打完比赛的。

  因为易建联的这一出,CBA“鞋战”重新升级。本来,如果易建联按规定穿鞋,媒体也好做文章:这是契约精神的胜利,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规则。但问题是,易建联就凌驾规则了,而且还得到了当场技术代表的允许,等于是得到了篮协的默认。因此,大家说篮协被打脸并不过分,事后的追加处罚(停赛一场)只能说聊胜于无。不仅如此,中国最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还以脱鞋的方式抗议(等于是以罢赛要挟),作为CBA赞助商又情何以堪?

  其实,这已经不是CBA第一次爆发“鞋战”。自2012年李宁与CBA签下5年20亿元的天价长约,“鞋战”每年都在发生,许多运动员宁愿挨罚,也要穿自己的球鞋。

  从目前争执各方的态度看,大家的出发点还是一个“利”字。篮协将穿鞋权打包销售的做法,无非是多赚点,否则,李宁也不会和你签这么一个大合同;球员以“运动员身体健康”维权,那是因为这种说法最为冠冕堂皇,说钱总是有点俗,也不太好意思开口。但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证明,穿李宁鞋一定比穿耐克鞋更容易令球员受伤。韦德也穿李宁鞋,但并不老是受伤,反倒是穿耐克鞋的科比很受伤,更别提穿匹克的霍华德,穿安踏的汤普森了。

  篮协打包销售的做法是否违反市场规律,是可以讨论的,但既然有约在先,大家就得遵守。即使错了,也得将错就错,不能说谁牌更大,谁更会抗议,就可以不遵守规则。那样只能是错上加错。“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个口子一开,篮协的公信力又要打折扣了。

  承蒙专家赐教,CBA之所以要打包销售,是因为CBA的支柱收入就是装备冠名收入,而NBA的支柱收入是电视转播权和门票收入。打铁还需自身硬。自身底气不硬,自然不容易在球员利益和赞助商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对于联赛的管理者来说,赚钱固然要紧,但公信力同样重要。以牺牲公信力为代价,这样的钱不赚也罢。

  “鞋战”抢戏,不只是尴尬了球员,也尴尬了篮协,尴尬了赞助商,最终还是尴尬了中国篮球。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