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看看”——旅行,成了国人一大时尚。国内游,红红火火走九州;出境游,热热闹闹逛全球。除了购物、美食、拍照,旅行更像一坛陈年老酒,慢慢品,才有味道。
在火车的车窗旁,在落日的山脚下,发发呆,放下日常一切牵挂,在低头的一刹那,兴许有个念头会闪过:每天忙忙碌碌,究竟为了什么?平日里计较、争抢的功名利碌,有多大价值?活着真正的快乐在哪里?无论有没有答案,至少,自己与自己对话,会窥见更真实的自我。
不少人把西藏视为脱俗的天堂,感觉在现世江湖混得太累,想到那里得到解脱。而深切体察过西藏风土人情的人告诉后来者,西藏人的平和来自其心中信奉的神灵力量。对于迷失自我的人,旅行能够给予的,只是逃开漩涡获得暂时的平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就像你遗失了灵魂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信仰,不是西藏。”
到意大利,见到一座座动辄上千年历史的壮观的教堂,很多人会联想:为什么中国寺庙多,而意大利教堂多?为什么我们的寺庙保持上千年历史未被战乱、火灾毁掉的极少?中西文化差异的追问由此滋生。旅行可谓一支唤醒剂,它唤醒我们对庸常生活的新奇,让我们在熟悉的与陌生的事物对比中,寻找未知的答案。饱览着异国风光,结识着陌生面孔,我们自己会慢慢舒展起来。世界很大,人的活法很多,伸缩自如的内心才更强大。站在高山险峰之上、大江大河之畔,站在恢宏的柬埔寨吴哥窟、埃及金字塔前,我们会为自己的渺小、微弱而失笑。旅行会让我们超越平庸,让我们更加谦卑,更加贴近大地。北宋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感慨,“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既是旅行心得,更是人生修炼的感悟。
站在承德避暑山庄,余秋雨先生娓娓细说着清朝一个个皇帝的治国功过,以及满汉两种文化在清代的冲突与融合,还有这一进程中的诸多人世悲欣。一个山庄成了透视一个朝代的?望镜,它让所有读过《一个王朝的背影》这篇散文的人一旦来到承德避暑山庄,总是不由自主地将清朝的兴衰与这一山庄的命运联系起来。旅行可以让我们穿越时空,与历史亲密接触。
跟着名家的游记,如同跟着一部历史纪录片的镜头,一座座古镇、城池复活,不同朝代,生旦净末丑,各色人等,来去匆匆,一个个历史故事有滋有味地上演,一条条因果脉络或隐或现,一幕幕历史舞台剧就此展开。曾经来来往往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布衣百姓,纷纷“鲜活”地演示出他们的悲欣爱恨。教科书上三言两语带过的朝代更迭、尸横遍野的两军对垒、人头落地的大变革中,当事人也“活生生”地述说着他们当时所经历的焦灼、反侧与彷徨。
这种时空的穿越还来自另一种力量,即外国人写下的中国游记,他们的见闻与思考如同让我们看到镜中的自己。比如,意大利传教士利马窦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游历中国留下的文字,对当时的中国人有着独到的刻画,“因为他们不知道地球的大小而又夜郎自大,所以中国人认为所有各国中只有中国值得称羡。就国家的伟大、政治制度和学术的名气而论,他们不仅把所有别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蛮人,而且看成是没有理性的动物。在他们看来,世上没有其他地方的国王、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夸耀的。这种无知使他们越骄傲,而一旦真相大白,他们就越自卑。”今天看来,这话确实有几分深刻。
“只管欣赏大地,可不要想去占有”——这是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话。旅行,是一种再好不过的心灵滋养。
司马童:“快递一元钱”,道德本无价2014-01-06 |
姚孝平:春节各种“难”2014-02-10 |
【评论聚焦】节地生态安葬,很难吗?2016-02-26 |
【评论聚焦】节地生态安葬,很难吗?2016-02-26 |
大学“限客”根源在校园之外2016-04-13 |
保安撞狗引围堵 爱狗也要有分寸2016-04-26 |
蒋欣身上有种我们熟悉的欲望2016-04-28 |
人们为什么赞赏工匠精神?2016-05-11 |
被父母安排的人生只能拥抱幻影2016-06-14 |
文艺片票房低绝对不是耻辱2016-07-2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