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不“输入”也不“输出”模式,但世界却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心仪”中国
“评论中国”,是目前国外政界、学界、媒体非常热衷的一件事。由于工作原因,总担心好评中有礼貌、客套的成分,所以倾向于观察更具说服力的“怎么做”。回望即将过去的一年,印象深刻的正是几个“怎么做”的小细节。其中一段,就与《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有关。
记得采访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时,说到中国当下的改革发展,他主动翻开此书的法文版,向我展示他的读书体会;在哈萨克斯坦,当地的官员谈及此书,随口就能背出书中段落。而最让我震惊的,是看到了由塔斯社自行组织翻译并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精装版本。其时,市面上已有中国官方机构翻译出版的俄文版,但俄方仍觉得“不过瘾”。对此,塔斯社社长米哈伊洛夫回答也特别干脆:值得!
好一个值得!《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之所以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以系统性的思考,呈现了当今中国的改革发展之路,因此也被不少人称为“了解中国的必读书”。而当“深圳”“特区”等代表改革开放的词汇,以及背后所蕴含的治国之道,开始为更多国家所思考、学习,或许可以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何对于世界繁荣与进步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今年9月,俄罗斯举办“东方经济论坛”,一些分论坛并没有中国嘉宾。但谈到远东开发时,来自俄罗斯、韩国、美国、日本等国的一些学者、官员,竟多次建议“借鉴中国西部大开发经验”“打造远东版的经济开发区”。而参加论坛的唯一一名来自中国深圳的政府官员,则是走到哪儿都受到欢迎,因为与会嘉宾都想听他讲讲“深圳经验”。
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该国政府规划了城市1/3的土地,与中国政府合力打造工业园。从总统到园区管理者都表示,希望借鉴中国的苏州工业园模式。行走园区,处处可见的宣传牌上,都写着那句影响中国改革的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
无论是愿意倾听中国声音,还是乐意和中国合作,对很多国家来说,走近中国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改革发展良方的过程。的确,改革开放近40年,中国不仅更新了自身在世界发展矩阵中的排位,而且在一些方面开始成为领跑者。从当年的“深圳奇迹”“浦东奇迹”改变许多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到如今“一带一路”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走向世界的中国,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魅力。
长期研究中国的俄罗斯汉学家塔夫罗夫斯基,曾在中共十九大后说过这样一段话:“中国并没有把它的意识形态强加给别国,也没有刻意输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然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执政的国家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无疑让人们对这一思想体系的兴趣越来越大。”这或许可以代表很多外国友人对中国的共同看法。事实胜于雄辩,中国不“输入”也不“输出”模式,但世界却开始在不知不觉中“心仪”中国。这样的变化,恰似一面反光镜,足以照见对未来改革与发展的信心。
(作者为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人民日报:别让热点成痛点2014-04-11 |
胡 敏:深化改革需要“接地气”2015-08-31 |
复兴的中国赢得应有的尊重2015-10-09 |
读懂总理报告新词热词背后的深意2016-03-14 |
稳中求进看中国2016-12-19 |
总理的民生情怀亦如春风拂面2017-03-07 |
【两会?望】多担当少怨怼,改革需要更多实...2017-03-15 |
【两会?望】多担当少怨怼,改革需要更多实...2017-03-15 |
重磅!17位专家解读美加息如何影响你我钱袋2017-03-17 |
继往开来 逐梦前行2017-10-09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