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在追逐权利、对抗不公、寻求正义的旅途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念都那么重要,每一次参与和争取都不可或缺,每一桩个案所汇聚的注意力和思考力都弥足珍贵,这一切就是法治的生长机制。
朋友圈里,各种年终总结和新年献词精彩纷呈,不断提醒网络时代的新新人类:历史又要翻过一页了。法治领域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渐渐暗淡,慢慢定格在时间年轮的轨迹之上。一路走来的人们,依然朝着法治的彼岸步履匆匆。
时间周而复始,法治更当精进。回顾一年来,从事实的追问到错案的反思,从立法的建言到司法的审视,从公共政策的论争到责任追究的呼吁,我们参与其中,或点赞或呐喊,或围观唏嘘或秉笔直书,共同编织出一幅法治年度图景。好与坏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我们的”,“我们”成为法治建构的中心。真正意义上的法治,不是书斋里的模型,不是庙堂上的蓝图,而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法治就是一连串鲜活的事件,我们参与其中,冷暖自知。
这一年,我们感受到法治的温暖与希冀,也体味到其间的辛酸与苦楚。民法总则立法启航,开启权利盛典新时代;慈善法出炉,让法治守护良知;最高法院设在家门口,巡回法庭让司法正义可接近;聂树斌案、陈满案等终获平反,迟来的正义依然值得欢呼;一批“大老虎”接受司法审判,终身监禁成为司法反腐新亮点……重拾这些关于法治的记忆片断,那一件件激情涌动、撼动人心的事件,勾勒出中国法治最鲜活的“脸谱”。
与此同时,辽宁贿选案、贾敬龙案等,依旧以不同的方式戳中我们的痛点。从“秋菊”到“李雪莲”,我们魂牵梦绕的乡村法治生态如何?从“佘祥林”到“聂树斌”,备受社会关注的刑事法治进步几许?典型案例的舆情过后,那些暗藏在肌理中的潜在逻辑是否还会复苏?面临各种诱惑与嘈杂,人们能否以合乎法治的方式获得利益、赢得尊严?处于改革大潮中,法治的推进需要激情与力量,更需要理性与自省,每一个人的坚守才是法治最根本的动力。
面向2017,我们从未像今天这样在法治上形成如此高度共识。法治的话语已经具体而微地进入整个社会肌体,信仰法治、坚守法治成为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但是也要看到,在很多领域,“口号法治”多于“行动法治”,“形式法治”多于“实质法治”,“抽象法治”多于“具体法治”。于权力者而言,蛰伏于法治话语下的真心未必都能信仰法治;于寻常百姓而言,振臂高呼亦或许只是为一己私利。正视人性的弱点,彰显人类的反思能力,我们需要时刻保持道德上的敏感,自觉抵制“见怪不怪”,防止“习非为是”的惰性思维,面对不断重复上演的事故与悲剧,依然不放弃、不厌倦。
英国哲学家密尔说过,法治“需要的不是人们单纯的默认,而是人们积极的参加”。法治无法仅在我们的期待中生存和维持,因为法治只能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之中。回顾过去,更多的意义在于延续与坚守。在追逐权利、对抗不公、寻求正义的旅途上,我们每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念都那么重要,每一次参与和争取都不可或缺,每一桩个案所汇聚的注意力和思考力都弥足珍贵,这一切就是法治的生长机制。
金海燕:农民工讨薪,期待看到“赔偿金”2014-02-19 |
大众话题:“3年产假”,看上去很美2014-08-13 |
“3年产假”,看上去很美2014-08-13 |
张 涛: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015-12-18 |
学校设春秋假,很多问题待商洽2016-02-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