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事实证明,中国始终以包容的胸怀和国际化的视野积极吸收全球发展成果,但是没有现成的舶来经验加以效仿,更没有对他国的道路和理论照猫画虎、削足适履。中国发展的独特经验能够为世界提供样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立足中国国情与实践打造中国发展教科书,充分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让中国学派为世界理论体系作出贡献。
首先,应立足中国国情,解析历史演进脉络。中国悠久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思想土壤,中国的历史经验决定了其基本国情与众不同,中国的发展道路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有一些西方学者持有一种误判,认为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同时意味着西化,这是专断的结论。当今中国的全面改革与社会转型是对历史中国的延续,更是按照时代要求而推进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对制度与理论独特性的阐发不仅是政治哲学的建构方案,也是打造文化软实力进而增强制度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理论学派,例如有机马克思主义重视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发展的贡献,这更说明中国有能力为世界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和理论范式。
其次,应着眼中国发展,加强理论概括与提炼。纵观世界发展,金融危机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和基本矛盾展现无遗,《21世纪资本论》、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等学术思想深刻揭示出资本主义制度在经济、政治上的不平等正在日趋严重并固化。在此背景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着力思考,如何在理论上将中国的发展道路讲清楚,展示中国的制度优越性,消除国际社会仍然存在的一些误解;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理论关联,更好地立足民族性问题解决世界性问题;如何将科学的、经过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进行提炼,增强中国理论界的国际话语权,让中国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话语参与到塑造21世纪马克思主义图景的进程之中。
同时,应坚定中国立场,采纳国际话语表达。如今,和平崛起的中国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新形势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观察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放到世界和我国发展大历史中去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不仅要面向国内展开,而且要主动参与和回应世界性的议题,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改革发展和复杂国情,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应增强国际对话的能力,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语境把握中西方的差异性,才能避免自说自话,准确地发出中国声音、传递价值观念。回顾世界历史,一个国家的崛起必然带来更多的与其他思潮和价值观的交锋,文化软实力的角逐更是国际竞争不可或缺的内容。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应当凝魂聚力,巧妙运用学术力量,在理论上实现突破与发展,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唯此,才能无愧于知识分子之心,无愧于当今时代和历史机遇。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人民日报:点赞,为两会的务实理性2014-03-14 |
谌 融:“四个全面”引领中国推动世界2015-03-05 |
人民日报:谱写全球发展事业的新篇章2015-10-09 |
人民日报:时移势易,机遇依然在我2015-11-05 |
张艳涛: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2015-11-27 |
增添和平发展希望的中东行2016-01-25 |
深化务实合作 共筑全球安全2016-03-28 |
怀揣报国热情 肩负历史使命2016-05-04 |
中国全面进入创新时代2016-06-20 |
新发展理念是重大创新2016-08-1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