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贯彻新发展理念,至关重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干部考核和发展实绩之间的实质联系
最近在辽宁一些地区调研,发现地方主政者的兴奋点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往更看重GDP增幅,如今更关心政府和群众兜里有多少钱;过去更看重招商引资,尤其是外资,现在更强调精准投资,细算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前不久,沈阳市一位负责人介绍情况时就说:“不要盲目去比GDP增幅。咱就老老实实盯住财政收入、税收占比、就业率、优良天气数等指标。”
这种观念的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根源。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不仅成了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全面、客观评价一个地方治理能力的契机。
以往的考核,偏重经济发展等硬指标,这就影响了不少地区和领导干部的选择,甚至不顾现实条件去追逐那些发展指标。比如有的地区是水源地,应该加强生态保护,发展不了工业,但GDP压力或诱惑摆在那里,便以环境换工业;有的地区为了完成目标,或者谋个好位次,拼命在数字上做文章,甚至不惜搞假招商、假投资、假财政。如此一来,在一些地方催生了好大喜功的浮夸风,也使经济发展走向规模扩张,而忽略了发展的创新性、协调性。2012年时,曾有东部沿海代表团到辽宁考察,交流时,客人晒的指标多是新兴产业收入占比、研发投入占比、重点实验室数量等更多体现质量效益的指标;而东道主只能谈固定资产投入、外商投资、财政收入等传统量化指标。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种考核引导下的发展方式的弊端更多暴露出来。近几年,辽宁乃至东北地区新旧动能不能及时转换,遭遇较为严峻的形势,不得不说和体制机制滞后、结构不合理两大问题有莫大的关联。2014年,中央巡视组也曾明确指出过这个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一篇大文章,但首先要解决的,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树立党员干部正确的政绩观,积极地、快速地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新目标。
而贯彻新发展理念,至关重要的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干部考核和发展实绩之间的实质联系。从去年起,辽宁大幅调整干部考核这个总指挥棒。一方面实施分类考核,把14市分为特大城市、东部山区、沿海地区、辽西北四类,把100个省直部门划分为经济、行政服务等四类,除了一些共性的指标,还增加了特色指标,比如东部山区的水源涵养。另一方面,从经济建设一项独大转为“弹钢琴”,突出考核的全面性,既强化“四个全面”,也突出省委省政府布置的重大项目落实情况,同时还彰显党建这个“最大政绩”。抚顺、鞍山就因多名市委班子成员被查处,而排在了考核的最后面。
新的考核体系能否成为风向标,关键看用人导向。辽宁在这方面倒也毫不含糊,实打实地体现在干部任用上。在2015年度考核中,结果为“基本称职”以下的约20名省管干部,已陆续被调整岗位,实职变虚职,重要岗位变一般岗位……包括两名厅长变为虚职。评价准了,风气正了,干劲就容易鼓起来,领导干部的注意力、精气神,就会放到振兴发展中去。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