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财政“开源”面临巨大挑战,关键就要考验“节流”的功夫。必须继续压缩“三公”经费等政府部门消费,盘活存量资金和“沉睡资金”,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拉长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腿”
据财政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一般公共财政收入152217亿元,同口径增长5.8%,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5.8%不仅创下了1988年以来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低增速,也低于同期GDP增幅6.9%的水平。
越是在经济困难的时候,需要财政支持的方面就越多,财政收支压力也就越大。5.8%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似乎已经突破了不少人的心理底线,并与长期以来对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依赖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经历了连续2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目前财政收入进入了增长瓶颈,只算“增速”账的条件已经不再具备。财政收入多年快速增长,让财政收入基数脱离了经济能够提供的税源基础,就算2015年财政收入增速创下了近30年来新低,就算财政收入增速已低于GDP增速,也不代表纳税人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减少了。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到现在,财政收入一直是以GDP两倍左右的速度增长。1993年全国GDP总量为34634亿元,2015年达到676708亿元,增长了近20倍。与此同时,财政收入由1993年的434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2217亿元,增长了30多倍。不仅如此,在这20多年中,各种收费、罚款、集资、摊派、赞助以及土地出让收入等,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据,可见企业的税费负担有多重。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近两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向深度延伸,中国经济也呈现持续下行势头,企业运行越来越困难,效益也越来越低。企业利润下降,不可避免会影响税收和财政收入,去年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也是企业运行困难和效益下降的综合反映,而且这种现象短时间内难以改变。指望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增速来维持增量和满足支出需求,已经不具备条件了。财政收入增量不仅会越来越小,而且有可能出现缩量,这对支出的影响将是不可避免的。
财政“开源”面临巨大挑战,关键就要考验“节流”的功夫。如果不把“节流”的文章做好,不把钱用到刀刃上,财政收支势必出现严重的不平衡,并可能影响到整个经济供需关系的平衡。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改善供求关系,提高有效供给,促进有效需求。财政“节流”绝不是不支出,而是要更加精准地支出,提高支出保障的效率与水平,尤其是在民生方面,不管支出压力有多大,都必须优先保障。
首先,要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大的减免税空间。中小微企业是民本企业,只有中小微企业摆脱困境了,就业、居民增加收入、财政收入增长等才有基础。当前,不少中小微企业处于严重困境之中,如果政府不能伸出援手,给企业更多的扶持支持,中小微企业将很难摆脱困境。尽可能省下不必要的开支,开拓更多为中小微企业减免税的空间,是最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之一。
其次要突出重点,将资金更多地投向民生项目。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百姓密切相关的领域,很多都成了发展的“短腿”,成了影响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洼地。必须通过改善支出结构,继续压缩“三公”经费等政府部门消费,盘活存量资金和“沉睡资金”,提高财政支出的精准性,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拉长经济社会发展的“短腿”。
面对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有人建议扩大财政赤字和地方政府负债,这是需要反思和警惕的。在财政收支矛盾加剧的情况下,适当扩大一些财政赤字,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但如果因此而忽略风险防范,后果可能非常可怕。无论是财政收入还是财政支出,无论是财政赤字还是地方政府负债,都必须有一个“度”,只有把握好这个“度”,才能处理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与支出压力加大的矛盾。
人民日报:稳粮增收强基础 促进发展重民生2008-12-29 |
人民日报:稳粮增收强基础 促进发展重民生2008-12-29 |
普沙岭:“穷”点的日子谁先过?2012-06-27 |
烨 泉:三大改革撬动“三农”难题2012-11-16 |
普沙岭:“穷”日子谁先过?2013-06-26 |
经济日报:应对财政下滑需要新思路2013-07-08 |
新华每日电讯:新常态下实现农业农村新发展2015-02-02 |
财税改革意义不仅在增收2015-05-26 |
盘活财政资金更需财政改革提速2015-06-16 |
山西日报:期待中聆听春的消息2009-01-1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