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问题导向是实事求是的思想引擎
于永军
//m.auribault.com 2016-01-28 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 更多

  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坚持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治国理政方略的重要支点,体现在十八大以来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之中。“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倾听人民呼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突出问题导向,贯彻从严要求,既巩固和扩大全面从严治党成果,又有效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问题”……这些贯穿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的重要思想,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真理光芒,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信仰和责任担当。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思想路线,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领导干部必须坚持以问题导向为思想引擎,切实增强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正视问题的清醒性、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所谓问题导向,就是以发现和提出问题为工作起点,以解决和回答问题为工作目标。这既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要求,也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具体体现。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的辩证运动构成了事物发展的的根本动力。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对此,马克思鲜明指出:“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它是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讲得更通俗:“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古往今来,科学史上的一切发明创造都是在遭遇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的,思想史上的一切理论创新、实践中的一切难题突破,其逻辑起点和现实站点都是建立在问题导向基础之上的。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以问题导向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前人的思想成果,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到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列宁主义,到以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在坚持问题导向中实现发展。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关口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直指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抓住了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牛鼻子”,其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法则的创造性运用,是坚持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思想逻辑与现实逻辑、问题逻辑与规律逻辑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次新飞跃。实践一再表明: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只有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为思想引擎,才能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解决问题,才能找到引领时代进步的路标。

  坚持问题导向,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准确把握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性课题,并为此进行不懈奋斗。革命战争年代,正是成功解决了中国革命的目标、道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才最终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正是创造性地解决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等重大问题,才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并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并在实践中不断取得突破,才成功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使当代中国和中华民族展现出光明前景。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强烈的问题意识贯穿于革命、建设、改革全部实践,是我们党和国家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引擎和工作动力。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改革的攻坚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异常艰巨繁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而且“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随时都会出现新问题”。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既有老问题,又有新问题,还有新老问题的交织和叠加,甚至还有老问题的新形式、新表现。比如,发展方式滞后的问题、城乡发展失衡的问题、科技创新落后的问题、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等等。事实表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将面临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矛盾和风险,这一切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我们必须积极应对,进行“伟大的斗争”,才能化解风险,解决矛盾,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而积极应对,如果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不能有效破解前进中的难题,改革就难以深入推进,发展就难以打开新的空间。坚持问题导向,正是不断开辟党和国家建设事业新局面的思想支点和金钥匙。

坚持问题导向,前提是正视问题。习近平同志鲜明指出,“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发现问题、正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以党风政风建设为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突出问题意识、直面“四大考验”、“四大危险”,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高压惩治腐败,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坚决纠治“四风”,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部分党员领导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党性修养缺失、担当精神弱化、滥用权力等影响党形象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整顿和纠正,领导作风有了明显转变,显著改善了党风政风,赢得了党心民心。但也要清醒看到,部分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中“不严不实”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无视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现象,顶风违纪搞“四风”、不收敛不收手的人或事仍时有发现。这就告诉我们,党风政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正视问题的清醒,自觉以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精神,有一双敏锐发现问题的眼睛,拓宽视野看世界、看中国,看历史、看未来,看思想、看作风,不断在敢于提出问题、勇于面对问题、善于解决问题中,掌握坚持问题导向的主动权,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稳步持续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核心是找准问题。问题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能否在问题这个靶子上聚焦靶心,考验的是对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把握,对局部具体实际的把握。怎么找准?无非这么几个维度:是不是中央最关注的,是不是推进工作最棘手的,是不是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不是基层干部最困惑的?几个参照物相叠加,问题就会清晰起来、凸显出来。再具体一点说,就是既要找准共性问题,也要找到个性问题;既要找准表面问题,也要找到深层次问题;既要找准来自内部的,也要找到来自外部的;既要找准经济领域的,也要找到政治领域、文化领域、社会领域的;既找准曾经经历过的,也要找准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许多问题具有原因杂揉性,交互纠结、连锁反应,这就要求我们发现和认识问题,必须切实学会和认真坚持唯物辩证法。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弄清楚问题的多与少、大与小、轻与重、缓与急、易与难,把问题认知放在底数清楚的基础之上;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研机析理、察形见势的分析,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倾向性,从偶然问题中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力求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善于运用事物的主次矛盾法则,弄清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找到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重点,注重把握大势、着眼大事,牵“牛鼻子”,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进而明确有效破解问题的主攻方向。坚持问题导向,要害在找准问题。问题分析、研究得越透彻,解决起来就越有针对性,越能做到对症下药,就越有实效性。

坚持问题导向,关键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两个阶段。没有发现问题,谈不上解决问题;没有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只是一纸空谈。从认识论的观点看,发现问题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解决问题则属于改造世界的范畴。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是从认识过程到实践过程的质的飞跃。发现问题是实践中的课题,要靠解决问题才得以实现;而发现问题的正确与否,则要在解决问题中检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修正认知的过程,新的认识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产生的。所以说,解决问题,要比发现问题更重要。应当肯定,大多数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是强的,解决问题的态度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领导干部问题意识淡薄。常见的情形是:有的问题明摆在那儿,却视若无睹,不以为然,甚至逃避问题,搞鸵鸟政策、把一些本来应该及时解决的问题拖成了“老大难”,群众称是“选择性失明”;有的查摆问题动作很大,定措施、拿对策却掂量再三、避重就轻、小心翼翼,群众称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问题弄清楚了、症结也找到了,制定整改措施、拿出对策却瞻前顾后,等上级要求、看其他单位做法,群众批评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还有的整改措施出台了、文件也下发了,但在具体落实上却出现了畏缩不前、知难而退的“卡壳”现象,群众形容是“银样蜡头枪”等等。诸如此类,虽然表现在极个别单位,但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却是极其严重的。不坚决改观,工作不可能做好,群众不可能满意,改革和建设的艰巨任务也就很难完成。我们每个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应当警醒起来,各级领导干部要弘扬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以解决问题为己任,坚持一件一件地改,改一件成一件,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在解决问题中集聚事业发展的正能量,以鲜亮的成效取信于民、引领社会公信力。

  “大人不华,君子务实”。领导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有没有解决问题的责任担当,是对领导干部的最好检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指导思想的“魂”和统领各项工作的“纲”,坚持问题导向,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战略任务。党的领导干部肩负着更为重大的责任,既要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走在前列,又要在改造主观世界中走在前列。这样,才能在坚持问题导向中,真正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体现在推进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各个方面,不断强固立党之本,夯实执政之基,开掘力量之源。

  (作者于永军:济南军区司令部直属工作部原副部长、陆军大校、教授)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