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打“预防针”还须筑牢“防火墙”
张永生
//m.auribault.com 2016-01-27 来源: 安徽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新官上任须查找风险点,签一份“风险清单”。福建莆田秀屿区针对新提拔和转任其他岗位的区管领导干部出台新规,受到舆论关注。

  “风险清单”,全称“领导干部责任风险清单”,是当地为强化领导干部廉政责任意识而创立的一种风险预警机制。据报道,其独到之处不少,如根据领导干部岗位分工“量身定制”,排查风险点先后要经过自我剖析、同事群众帮忙、上级领导审定、区纪委备案等多道程序,针对风险点制定相应防控措施。由此而言,“风险清单”一来可以让新任官员对所在岗位存在的风险心中有本账,干事管事有的放矢;二来给他们提个醒:组织洞若观火,干部务必清正,万不可耍小聪明,更不能踩“红线”。这既凸显了对贪污腐败抓早抓小,又体现了对干部严管厚爱。

  有人担心,“风险清单”指明了权力运行中存在的漏洞,可能会让一些官员知道哪里有空子可钻、有门道可寻:“风险清单”透露了具体防控措施,可能会给一些官员规避监督、见招拆招以某种提示。这种担心不能说没有一定道理,但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因为秘而不宣减少或消失,也不会因为公开透明变本加厉。实际上,审视贪腐案件中的落马官员,不小心“踩地雷”的少,侥幸胆大“闯红灯”的多。正是因为权力没有被彻底关进制度的笼子,相关制度也并非无懈可击。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要让“风险清单”真正收效,只打“预防针”是不够的,还得努力筑牢制度的“防火墙”。

  “篱笆”要紧起来。篱笆没扎紧,才有兔子钻进来。风险点之所以存在,根本是相关制度存在漏洞甚至盲点,为权力不规范运行提供了可能,给手握权力者留下剑走偏锋的空间。因此,排查风险点时,应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须拿出切实有效的防控措施,定向清除,另一方面更得追根溯源,对制度中的薄弱环节加固加厚,对缺点漏洞补差补缺。边到边、角到角,制度的“篱笆”扎得严,连“针尖大的窟窿”也不放过,才能让风险点越来越少,可乘之隙越来越小。

  监督要动起来。事物是复杂多变的,风险也不例外。有的风险一直存在,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被忽略;有的以前被清除,如今换了套马甲又冒出来;有的在这个地方刚被消灭,又在另一个地方出现……凡此种种,更要强化动态监督,经常“全面体检”,不断减少风险存量、遏制风险增量。反之,抓一阵放一阵、紧一阵松一阵,就无法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困境。

  问责更要严起来。制度的刚性,体现在其不可侵犯上。弄权渎职等违规违纪行为的背后,往往存在着权力与风险的博弈。党纪国法是通了强电的“高压线”,权力一旦不守规矩,问责追责就必须毫不含糊。当事者有了切肤之痛,后来者引以为戒,才能倒逼权力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时不偏不倚、合规合范。因此,推出“风险清单”之后,亟须补上“问责清单”,两者自然衔接,才能更有成效。

  “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 ”古人 “水火之喻”说得非常到位。期待“风险清单”像烈火那样,时时警示风险、阻止犯险。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