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时政-正文
黄晓韵:高校报销跌进“为反腐而反腐”的怪圈
//m.auribault.com 2015-12-17 来源: 红网
分享到: 更多

  读到上海某高校学生凌晨一点排队搞报销的新闻时,我正拿着一沓在各部门盖完章的发票,在财务处排着队,很快发现痛苦的不只是帮老师跑报销的学生。一位老师大概和我一样遇到问题,拿着一沓账单和一位老财务职员争执起来。这位老职员被数十只满满当当装着账单的大篮子围着,最后他叹气说,“唉,我们太忙了。”老师也叹了一口气,两人露出难兄难弟的同情表情。

  高校报销制度下,每个人都成了被绑住脚的蚂蚱。财务系统庞大繁杂,师生不得专注科研。一个使得人人受困的制度,是坏制度。它作茧自缚、大量内耗、本末倒置,使得建设现代化大学、世界名校云云都只能是一个梦。

  相对于欧美国家的验收严格,报销宽松的经验,我国是验收敷衍,报销严格,着力点明显打偏。我国也曾有高校宽松财政的时期,但在2006年发生“汉芯”高校腐败事件后,着力收紧财务制度。近年赶上大旗帜反腐浪潮,达严苛的高峰。也就此,高校报销成整治的重点对象,繁文缛节层出不穷,令人怀疑矫枉过正,甚至是走上了歪路。

  报图书费需列详细清单,出差费无住店记录不许报,即使是购置个内存条也需多个部门审批……这些隐藏在细节处的约束看似微小,但揉成了一股粗麻绳,足以绑架学校人力物力资源,消耗师生的大量精力。一个好的财务制度,应该是服务于科研进步和教育发展的,但如今不仅不能起到服务作用,反而产生大量内耗,畸变成了科研的绊脚石。高校反腐跌进了“为反腐而反腐”的怪圈。

  而更为可悲的是,重典非但劳民,也不能治恶。在此前的高校腐败案中,如十年前的“汉芯”案件、去年的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案,都是用公司套取经费、涉及“三公”消费等达上千万的大案件。但这些资金作假,难道在报图书时列明清单能够追究?如果这么简单就能够解决,他们作恶却能如此久,岂非说明当时周围的人都是睁眼瞎?能够做出大案件的官员或者教授不可能连应对条例的能力都没有,反而仍然可以利用裙带关系、权利资源——这些高校腐败的真正源头——套取大笔资金。

  或者真正能够吓唬到的,只有好人。但这些好人,也可能被逼无奈,走上歪路。须知,我国高校的工资如此低,一些读完博士的年轻讲师刚工作时月薪仅五六千,如果项目也不能顺利报销,更是生计艰难,被逼无奈,可能铤而走险。重典不能治恶,反而教会人们如何钻取漏洞,使得恶人更会作恶,而好人甚至可能被逼为娼。

  如今的高校报销制度如同被下了一剂没有对症的猛药,不仅治本不能,治标也未必。一些他山之玉或能借用,如德国设置学术秘书作为学校与教授的中介处理经费,规避了我国教授拥有项目经费处理全权而滋生的腐败;日常报销则采用宽松政策,减轻师生负担,而将管理重点放在验收项目成果上,确保科研的质量。但要真正做到制约大额腐败案件,又不阻碍科研活力,还需要直面我国高校体制的劣根。

  可以说,重典只是管理者避开源头问题的遮羞布。这块红布,盖住了畸形的职称评审制度、高校待遇制度、行政腐蚀学术等等本质问题。它佯装一片自欺欺人的和谐景象,但在平静河面下,暗流涌动。

  文/黄晓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