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新华社10日报道,东北多地基层官员反映,部分经济数据造假严重,不仅GDP增速、投资、消费和进出口等数据“大水漫灌”,甚至连棚户区改造、城乡居民收入等数据也被篡改,“倘若依照各地汇报的产业成长性计算,东北一些县域经济规模都超过香港了”。
“如果统计数据不失真,东北经济发展后劲今天不至于此。”在报道里,吉林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委员赵振起,坦言统计作假、数据“注水”之害。社会数据,尤其是经济数据,是一个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体温测量计数,如果数据的统计失真,那么以此做参考的国家和地方制定经济政策,就会走偏。
因此,正如文中指出,这种“数据掐架”既有重复统计、数出多门和基础资料不全等原因,但其深层次还是地方政府干预统计,“数字出官,官出数据”的扭曲政绩观在推波助澜。造假之风盛行,不仅误导中央和地方的规划决策,也演化成破坏党风政风,损害政府公信力的腐败推手。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知道“注水数据”的危害,这种统计腐败、数据造假为什么还会频频出现?并且“存活”的时间还不止一天两天?披露材料反映的数据造假,已经如此触目惊心,在当地,这难道不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吗?据报道,东北多地官员已经开始在反思数据造假之弊。可是,为什么总是每每在事态严重并被曝光之后,一些主事者才仿佛痛心疾首的样子?
每年的经济数据,都必须要在地方两会经过审计审议。但这些明显注水的数据,却堂而皇之写进了工作报告里,并毫无顾虑的“大胆”地暴露给审计审议的监督机制。对这个涉事严重的“公开的秘密”,有多少人是漠不关心、明知放行,或者甚至是参与其中?
现在都讲问题导向,可为什么每次只要问题不烂到根子里,“公开的秘密”就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畅行无阻?为什么不是在问题刚露出苗头的时候,去指出并遏制,而非得等到问题到了严重到“捂不住”、“担不起”的时候,才让解决问题提上议程,被暴露、被重视、被解决呢。
魏英杰:物价统计瞒不过菜市场2010-07-09 |
汪玉凯:保障性住房,政府应如何承担责任?2011-01-20 |
保护“保障性住房”2011-01-20 |
冯海宁:保障房数据注水治理要形成“合围”2011-07-20 |
张敬伟:保障房“大干快上”存隐忧2011-07-20 |
冯海宁:保障房数据注水治理要形成“合围”2011-07-21 |
羽人三:数据利益不除,统计造假难绝2012-04-12 |
潘 ?:既看显绩又看潜绩2013-07-02 |
华晔迪 罗宇凡:期待没有水分的经济半年报2013-07-15 |
徐 扬:整治“政绩吹牛”要动真格2014-10-14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