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文娱圈里的“吸睛大法”有很多种,曾经的浙江卫视当家花旦亚妮这次携一群“没眼人”而“上了头条”。
媒体报道,10年前,亚妮因主持节目,接触到一位“羊倌歌王”。为做节目,亚妮走进这位“歌王”生长的土地,却与当地11位盲艺人结缘。10年间,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些人的故事,她不仅淡出荧屏,而且卖房举债。
据报道,这11位盲艺人在太行山卖唱,行走于茫茫大山,保存着辽州小调完整的曲牌曲目和原生态的演唱方式。辽州小调作为西部民歌的支流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报道内外,大众的眼光聚焦于亚妮。辽州小调好像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兴趣。
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一件事。制片人用男儿一跪换电影《百年朝凤》的档期。事后,大家议论纷纷的是诸如电影、市场之类的“大计”,电影里的唢呐命运如何,鲜有论及。
感性的大众关心名人,理智的媒体分析“成功”,至于辽州小调、唢呐这些上个时代的东西,自然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在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它们格格不入,很难“成功”。
对这点,亚妮不应该不明白。然而,70年来,在太行山1700个村庄间流浪卖唱、个个身怀唱念吹打的绝技的盲艺人们“没有欲望和遮掩的快乐”以及“能坦然活着和死去的自由”打动了亚妮,让她用10年的时间几乎倾家荡产地记录、传播他们的故事。
从报道效果看,亚妮和盲艺人的故事,感动了许多人。然而,感动很多时候只是一片无足轻重的过云雨,宣泄过后,也许一切如旧——盲艺人们仍旧在太行山中生死流转,辽州小调依然只在他们口中寂寞回响。
如果这样,这将是无可奈何且令人心痛的事情。就像《百鸟朝凤》,即使制片人的下跪让电影票房起死回生,实现盈利,但唢呐的命运却并未因之而起色。这样的担心依然萦绕我们心头:电影中在葬礼上反复吹响的唢呐,也是在为唢呐自己奏出一曲挽歌。
其实,何止辽州小调、唢呐,即使是更早前借助明星舞台而广为人知的“华阴老腔”,舆论关注的浪潮过后,它们仍须面对艰难的生存困境。这些历史长河里曾摇曳于波心的浪漫投影,随着滋养其生存的水土丧失而黯淡甚至濒临消失。
这是更加无可奈何且令人心痛的事情。如果这个时代或者将来的时代,我们还需要解决灵魂的问题,那么,“我们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是这些问题里的根本问题。这些“绝技”藏着“我们从哪里来”的回忆。一旦消失,追悔莫及。
指望大众和市场,解决不了问题。柴米油盐已经够大众操心的了,吃饱穿暖之后,绝大多数人不会找唢呐戏曲来娱其耳目,指望他们走进大众的文化生活不现实。大众既不追捧,寄希望于市场更是痴人说梦。
公共部门确实在努力。但我却以为,他们所做的不能是简单地找几个人养起来,待其年老力衰,再找“传承人”,接着供养。也不能赖此生财,借“非遗”之名,培训几个演员,搭几个舞台,行招徕客源之实,好端端一门绝技,最后弄成四不像。至于他们究竟应该怎么做,很多专家已发表过很多见解,财政、教育、宣传、技术多管齐下,不一而足。
而我以为,如果解决问题只需要一个开始,不妨从别让个人的倾家荡产为“绝技”吸引眼球开始。
郭元鹏:喝药上瘾暴露监管漏洞2014-04-21 |
刘大山:“正义声讨”也可能传递伤害2014-04-28 |
涂启智:“学业预警”打破应试教育束缚2014-06-18 |
扬子晚报:别让患者等死,抗癌药应实施强制...2014-12-23 |
新京报:重庆医改风波,尿毒症患者赢了吗2015-04-03 |
王一刀:吴淦们,火玩大了总会烧到自己!2015-05-29 |
莫把砒霜治病当笑话听2015-09-21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网红”2016-02-02 |
对“剩女”标签说“不”2016-04-28 |
“天价车”事件不能任凭自话自说2016-05-1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