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新闻观察-正文
“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背后的真问题
朱四倍
//m.auribault.com2015-03-2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16万字照搬11万字、有些段落则颠倒次序……就这样拼起了一本书。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人生的智慧》一书,日前被指大量抄袭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韦启昌先生翻译的叔本华的晚年作品《附录和补遗》中的名篇《人生的智慧》。(见3月25日《浙江日报》)

  是一个怎样的信号?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出版社的惟利是图心态;二是出版界的翻译乱象应得到正视,个别译者背离底线的做法应得到纠正。其实,读者质疑的翻译问题远不止这些,此前,有网友发了《译著有危险,读者需谨慎》的帖子,像《通往奴役之路》、《罗马帝国衰亡史》、《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等译作都上了黑名单。

  虽然不能据此认为译著质量整体不高,但近年来出版界的翻译工作确实存在不少读者难以认同的方面。无论是质疑译著抄袭乱象,还是诟病一些人将翻译视为简单的“技术活”,恐怕都让翻译者脸红。更为担忧的是,这些现象还不是个别现象,因此有必要反思。

  翻译是跨语言的文化传播活动。但是,“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之类的现象足以表明,翻译在一些人的眼里成了利益的攫取,而不是文化的传播。众所周知,在翻译界一直有“译德”之说,即翻译道德或译者的职业道德,主要是指译者的志趣、责任心和品德等。志趣体现译者对翻译事业的使命感,责任心反映在译者对翻译工作的态度上,而品德表现在译者人格、诚信等方面。“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折射出责任心的丧失和泛功利化倾向,是对翻译者应坚持底线的自我放逐。

  即便按照某些翻译界人士的说法,是稿费过低造成的,但稿费过低能成为质量可以被熟视无睹的原因吗?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学者王智量说:“要翻译出够出版水平的文字,一天2000字都是很不容易的”。但他却发现自己辛苦翻译一天的收入,还不及医院的一个护工多。即便如此,他也从来不放松翻译的质量。因为,对他而言,责任心比稿酬更重要。

  译著质量不高,除了一些译者的责任心不足外,另外一种现象也得正视。据调查,当前,以咨询公司、打印社等名义注册而实际承揽翻译业务的公司有数万家之多。翻译作为产业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巨大的商业利益,吸引人们争相涌入这一产业。但翻译市场并不规范,有媒体曾将经营翻译公司同开洗衣店并列为投资几千元即可实现的致富捷径。有的公司承揽翻译业务后,再以非常低廉的价格把业务转交给非专业人士。

  面对“16万字的书抄了11万字”,那些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只看翻译速度,不看质量,不顾名誉的出版社,需要反思,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社会提供负责任的、高质量的译品不是嘴上说说就能做到的。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