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清茶的宁静,屡屡被搅扰。
“牛栏坑肉桂”茶2.9万元一斤、西湖龙井明前茶2万元一斤、普洱老茶4万元一饼……媒体报道显示,近年来,茶叶市场上频现“天价”茶,同时,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乱象层出不穷,却鲜见权威鉴定与查处。
许多人爱茶,是因为茶香氤氲的岁月最平宁。对于许多专心爱茶的人而言,天价茶或许大富大贵,但真正的好茶,却是无价的。
我的书房藏有许多茶。除了精心挑选的“口粮茶”,大多来自友朋之间的分享,每一份都包含了别样的情谊。明前龙井和梧州六堡茶是同事寄来的,隐约其间的关切与真诚,弥足珍贵。
茶是日常生活的陪伴,或浓或淡,总之“不可一日无茶”。喝茶其实很简单,用林语堂的话说,茶就是“玩意儿”。包括茶叶,也是说简单便简单,说复杂亦复杂的“玩意儿”。
白茶这几年渐渐热销。白茶工艺最简单,焙火、炒制的环节都省了,全仰仗阳光晒青,在一些老茶农眼里,以前白茶叫做“懒汉茶”。但白茶保留着茶叶最原始的滋味,有着太阳晒在青草之上的芬芳,陈放之后,更散发出淡淡的药香……白茶朴质中显清幽的品格似乎也说明,许多关于茶叶的“传说”其实把喝茶这档子事复杂化了。
产地、树种以及“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的匠心,当然会演绎出茶叶色香味的各种精妙变化。在细微差异中追寻岩骨花香、喉韵清韵等极致感受,这可能是非常专业化和需要相当漫长过程的体验。更多的时候,爱上和痴迷于某种口感、香气,纯粹是很私人的经验,很难真正用言语描述。
喝茶最要紧的是平常心。在某种意义上,中华传统茶文化的精髓,正是在一碗清茶之间明心见性,返璞归真。譬如茶圣陆羽,虽出身寒微,却心无挂碍,由茶入道——“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茶,“可以清心也”,所谓“若能杯水知名淡,应信村茶比酒香。”热爱喝茶的人,大可不必在乎自己“懂不懂茶”。喝茶久了,每个人都有心中的“茶道”。
但令人深思的是,茶道在当下有被故弄玄虚的趋势。著名茶文化推广者刘姝滢女士描述,“大批茶道演员新鲜上市。这似乎已经变成屡见不鲜的社会现象。”故作深沉,使得“喝茶似乎变成了一种加速人跟人阻隔的多余的事儿”。刘姝滢直言,茶的台阶太高了,阻挡了许多心思纯粹仅是想靠近了解一杯自然之饮的人。
故作高深的“伪茶文化”助推了市场上的“天价茶”。潮起潮落,散去资本的泡沫,“天价茶”伤害的是中国茶文化的根本——“一个人人都在热衷神秘罕物的社会,是一个缺乏人际信任的社会。”振兴中国茶产业,首要追求的,不是如何向世人解说中国茶究竟如何名贵。刘姝滢女士认为,让所有人都懂茶,懂中国茶,这似乎成了永远都实现不了的幻境,但至少,只有在信任前提下,中国茶才可能被端上所有人的茶桌。
好茶或许永远难求。对于任何热爱饮茶的人来说,关键是要放下追逐的心。人好茶香,恰如台湾茶人林清玄所说,“人生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于“禅茶一味”,而禅是平常心。所谓平常心,就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心有挂碍,则不如“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