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社评-正文
谁砸了“章丘铁锅”的牌子?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林琳
//m.auribault.com 2018-07-10 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爆红品牌身上真正应该被学习、被发扬光大的,是企业对品质的追求,对工艺和过程的把控,对匠人匠心的传承,对诚实信用的坚守,还有求新求变求突破的意识和能力。

  据央视7月8日、《工人日报》7月9日报道,曾红极一时、日销上万的“章丘铁锅”如今开始卖不动了,记者调查发现:在它的出生地山东章丘,不少村民在自家院子里打着铁锅,价格200元到400元不等;打锅工匠袁师傅表示,因为他们的锅是铁锤锻打的,所以村民们都去他那儿买锤子,不会打锅的也来了;一些打着手工旗号的铁锅实际上是机器压制的。

  “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1000℃高温冶炼,36000次锤打……”今年2月央视纪录片讲述了章丘铁匠师傅传代打锅的故事,“章丘铁锅”一夜间成为“网红”。

  人红是非多,锅红也难免遭人惦记。“章丘铁锅”火了,各种打着“章丘铁锅”招牌的锅纷纷涌进市场,铁锅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辨真伪,“章丘铁锅”名气大跌。毕竟,并不是所有章丘人造的铁锅都能叫“章丘铁锅”,更不意味着附近十里八村甚至整个山东造出来的铁锅都是好锅。好端端的地方特色品牌被毁了,这事必须好好反思。

  这当中有产权保护不力的因素,如当地所说,在没有获得“地理标志”认证之前,跨地区的监管和保护确实存在一定困难。但更多的还是和盲目跟风、投机取巧、滥竽充数的市场氛围和社会风气有关,即一些人总想赚快钱,总试图以最少成本、最快速度博取最大利润。

  说白了,一些人从爆红商品中只看到了商机和金钱,而没有领悟到也不想领悟其内涵和精髓,所以只能学到皮毛甚至连皮毛都没学到。不仅自己的东西卖不出去,还把市场秩序、正当竞争搞乱了。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在经历了多次“狼来了”之后,很可能彻底放弃对“章丘铁锅”的执著,好锅坏锅统统拒绝。到头来,“杂牌军”把“正规军”拉下水,这笔账怎么算呢?

  让我们焦虑的是,遭遇困境的章丘铁锅并不是个案。剪刀行业曾经的“中华老字号”王麻子,就曾因假货泛滥一度陷入申请破产的境地。打造一个优质品牌并非易事,毁掉它可能挺容易——“章丘铁锅”从圈粉无数到乏人问津才不过几个月时间。

  一个品牌的爆红会是偶然吗?德国的厨具、英国的定制西装为什么能成为市场上的名牌?爆红品牌身上真正应该被学习、被发扬光大的,是其内在的独特价值,是企业对品质的追求,对工艺和过程的把控,对匠人匠心的传承,对诚实信用的坚守,还有求新求变求突破的意识和能力。说到底,这些才是一个品牌、一家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和精髓,并且,这绝不是一夜之间就能企及的高度,往往是历经几代人、多少年的努力和奋斗。把精髓学到了,早晚能打造出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竞争力,反之,只在“皮毛”上用力、只想速成和山寨,再努力也会无功而返甚至摔得很惨。

  “章丘铁锅”的遭遇提醒我们,对知名品牌、明星产品、良心企业,要有更多敬畏和尊重,也要有更给力的法律和制度保护。这不是一口锅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品牌的问题,而是关乎千千万万中国品牌、中国制造的未来。

  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也是法治经济。盗版泛滥,搞得正版没法活,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局面,也是不该发生、不能放任的局面。对黑作坊、小作坊、盗版者的坚决清理和净化,对粗制滥造、假冒伪劣的严厉打击和惩罚,是市场经济的必修课和必答题。在保证品牌质量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的商誉、权益,也是知名品牌应该提前做好的功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