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制度篱笆是企业创新的绊脚石,必须清除,而且要早动手。把阻碍企业创新的制度篱笆拆除,把影响企业创新的玻璃门打碎,政策红利才能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红利。
据《人民日报》4月24日报道,记者在调查了3省6市121家企业创新情况后发现,近年来我国鼓励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密集出台,释放出丰厚的制度红利,但仍有不少创新政策亟待完善。有的创新政策跟不上,产学研政策落实难,准入政策门槛高,专利保护政策力度弱,人才政策不健全,市场推广政策欠公平等,这些不完善的制度措施已经成为企业创新路上的障碍,遏制着企业的创新活力,阻碍着企业的创新步伐。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不少企业进入创新活跃期。不少高新企业依靠创新提高了核心竞争力,在细分领域正悄然成为“隐形冠军”;不少传统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暴露出来的政策执行梗阻问题,无异于高速路上被人为设置不合理的“减速带”,由此造成的“堵车效应”消解着制度红利的释放,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其中,既有新旧政策衔接没有形成无缝对接的因素,也有一些地方或部门办事拖沓、态度不积极、习惯性观望的因素,更有一些地区或部门长期形成的利益壁垒未能打破的因素。同时,政策宏观性、原则性过强,具体细则出台慢,企业创新走在了制度改革的前面,审批评估跟不上创新的速度,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异较大,如果凡事都靠中央政策、都要等上面的意见,到头来很可能会出现旧矛盾没解决、新梗阻又堆积的现象,好政策只是“看上去很美”,企业“看得见、摸不着”。
让改革创新的制度红利真正落实到位,一些地方或部门必须摒弃不作为、怕作为的思想意识。正是因为不作为,一些地区或部门不愿主动打破既有的框框限制,不能设身处地为企业着想,习惯于“等出了细则再说”,导致政策落实总是“慢半拍”;因为怕作为,一些地方或部门在改革创新上总是“打太极拳”,行动迟缓。
“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多次强调要坚决扫除阻碍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体制机制障碍。只有拆掉这些创新路上的制度藩篱,才能让企业创新潜能充分释放,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其中,由既有法律法规限制导致的,应尽快启动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配套政策滞后的,应尽快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将短板补齐;执行过程中人为设卡阻拦的,则应坚决进行处理。
企业创新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更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提升。制度篱笆是企业创新的绊脚石,必须清除,而且要早动手。把阻碍企业创新的制度篱笆拆除,把影响企业创新的玻璃门打碎,政策红利才能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红利。
刁志超:政府购买服务要让公众能看得见摸得着2014-07-04 |
经济日报:托好“民生底” 增强“获得感”2015-03-25 |
五中全会公报,透着共享、获得的劲儿2015-10-31 |
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全面小康热点面...2016-02-04 |
产权保护政策给了公众“定心丸”2016-11-30 |
产权保护政策给了公众“定心丸”2016-11-30 |
产权保护政策给了公众“定心丸”2016-11-30 |
南方周末刊发年终长篇特稿:十八大以来这四年2016-12-26 |
小微企业需要良好“生态圈”2017-02-28 |
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更安全互联网实惠2017-04-18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