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精准督查”推动政策严实落地
李长安
//m.auribault.com 2016-09-05 来源: 深圳特区报
分享到: 更多

 只有尽快形成大督查的社会合力,凝聚基层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精准督查”,从而使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确保稳增长、促民生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地

  近日,2016年国务院大督查全面启动,督查重点包括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四个方面工作23项内容。此次大督查的一大亮点,就是针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地方政府管理和服务不到位、网民身边存在的不作为等问题,通过互联网广泛征集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加强社会监督,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

  针对中央政策和部署的落实情况进行大督查,这已经是本届政府的第三次。前两次分别是在2014年和2015年,应该说,前两次督查在各个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特别是在督查问责方面,督查组持续聚焦懒政怠政和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抓住典型,严肃问责,重点处理了一批问题官员,维护了中央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第三次督查则是在总结前两次经验的基础上,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先开展自查自纠,然后再派出20个督查组赴各地区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开展实地督查,而且对去年大督查中受到表扬激励的20个市(州)、20个县(市、区)实行“免督查”。

  但是,客观地说,在以往的督查过程中,国务院督查组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情况不透明、问题抓不准等,使“精准督查”难以实现。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在大督查之前都做了相应的动员和部署,但某些部门和相关人员为了逃脱责任,采取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手法,企图瞒天过海。有些地方甚至上下串通一气,订立攻守同盟,对督查的问题“王顾左右而言他”。当然也有少数督查人员只是听取政府官员的口头汇报,不能下基层听取基层民意,也使不少问题成了“漏网之鱼”。这些做法不仅削弱了督查的功效,更重要的是一些实际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老百姓的一些民生关切得不到真正落实。

  因此,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发动群众通过网络举报有关线索,就显得既有必要又快捷便利。“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是因为基层群众是中央政策的直接受益者。也就是说,中央政策是否落地,直接关系到民众的切身利益。如开办企业手续简化了没有?保障房盖了没盖?退休金能否按时发放?创业扶助资金是否到位?等等,基层民众对这些显然最具发言权。

  事实上,群众举报是反映政府工作效率及问题的一种重要渠道。据中纪委的统计,目前群众举报已经成为当前反腐工作中最重要的线索渠道,其中网络举报就已占举报总量的近一半。在前两次的国务院大督查过程中,群众举报同样发挥了重要而且积极的作用。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而个别地方和官员的“懒政”“庸政”,使一些重大事项久拖不决,令不少民生政策迟难落地,危害巨大。因此,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鼓励群众通过互联网积极举报违纪违规行为,是加强监督、提高督查效率的有益之举。只有尽快形成大督查的社会合力,凝聚基层群众的力量,才能实现“精准督查”,从而使地方政府不作为、乱作为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确保稳增长、促民生的各项政策切实落地。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