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报道发出的晚上8、9点,县治安大队和当地派出所就派两个民警过来了”,“第二天早上9点多,派出所就通知我过去看批复,网上显示,文涛的年龄错误已经改正”。这是媒体27日报道《河南高考生户口被多录10岁奔走6年仍未能修改》的后续结果。虽然户籍年龄问题终于如愿解决,却不能忽略奔走6年的艰辛,以及背后的“为官不为”。
事件并不复杂,但解决起来颇费周章。“当事人录入户口时被派出所多录了10岁,6年来多次前往治安大队询问,也通过派出所提交了申请更改材料,却始终没有下文”。一边是户籍管理部门以“户籍改革后管理日益严格”为由不同意修改当事人年龄,一边是当事人因为“大龄”无法参军、无法报考心仪的汽车维修专业。很明显,一个一时疏忽的年龄录入错误,对一个普通人的影响之大,甚至可以改变命运。所以,当读者和网友看到这则新闻时,普遍对当事人抱以同情,同时也将批评的靶子对准了当地户政管理部门。于是,便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网上舆论压力。这种压力倒逼相关部门不得不重新审视当事人的户籍年龄,不得不变换处理问题的姿态——从被动变为“主动”。
既然问题第二天就能够解决,为什么要拖延6年之久?不难判断,先前的种种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实质上是“不为”的借口罢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加大户籍改革力度,各种落户、办证难题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化解。但遗憾的是,有些改革还没有打通“最后一公里”,一些地方的基层群众依然面临着种种“身份”难题。“改革后管理日益严格”的理由何其冠冕堂皇。也许是实情,却不能成为不作为的借口,因为严格本身不是改革目标,改革说到底是要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只有心中时刻装着群众、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基层在落实改革时,才不会偏离既定方向,公众也才会真正拥护改革、支持改革。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也是中央反复强调的改革取向。然而,现实中仍然有一些部门和领导干部,在落实中央改革决策时充斥着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停在纸上、说在嘴上,“打新旗、走老路”,就是没有体现在惠民便民的实际行动中。对于这类“为官不为”现象,必须加大治理力度,否则再好的政策到了基层也会变形走样。
媒体报道,既顺利修正了户籍年龄,又让公众看到了当地户政管理部门前后态度的反差,同时对解决类似问题也必将产生正面推动作用。这起事件,不免让人联想到去年轰动一时的“证明你妈是你妈”新闻,不仅有效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证件简化,也倒逼许多官员不敢不为、不能不为。这就是媒体监督的作用,也是媒体的职责使命所在。治理“为官不为”,就要充分发挥媒体监督的利器作用,鼓励媒体揭露官员“不为”现象,推动中央决策落到实处、惠及于民。现在,不少地方的纪检监察部门主动邀请媒体开展“四风”监督,就是善用媒体的体现。对于媒体来说,也要从媒体监督的成功实践中汲取经验、增强自信,果断对基层“为官不为”现象开展监督,主动反映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实情况。这类舆论监督对于推动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社会发展进步,更是多多益善。
“为官不为”既是中央大力整治的重点,也是群众深恶痛绝的槽点。媒体没有理由不积极介入其中,只有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才能真正让党和人民满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丁元竹:“美政”与“美俗”2014-02-24 |
周锦尉:向“庸政懒政”行为开刀2014-06-11 |
新华每日电讯:消除“太平官”重在改进用人...2014-12-11 |
方 工:遏制“为官不为”与反腐败斗争同等...2015-06-16 |
建构责任导向 治理“为官不为”2015-06-17 |
刘昀献:让“糊涂官”清醒起来2015-06-25 |
虞爱华:崇尚法治当把握五个问题2015-07-28 |
畅通群众举报渠道治为官不为2015-08-25 |
屈金轶:整治为官不为就该下猛药2015-09-30 |
梅明蕾:习惯“干干净净”为官2015-12-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