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抢红包成新年俗,是锦上添花
刘大山
//m.auribault.com 2016-02-15 来源: 南京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据微信官方统计,猴年春节期间(除夕到大年初五)微信红包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总计5.16亿人通过红包与亲朋好友分享节日欢乐。较羊年春节6天收发32.7亿次增长近10倍。有人形容,抢红包大有成为春节新民俗之势。不过也有观点称电子红包是“亲情割裂者”,不仅冲淡了年味,还喧宾夺主,占用了太多团聚时光。

  从咻一咻争抢敬业福,到亲友群里的大接力,不可否认抢红包已经从前两年的“伴奏曲”,渐渐演变成了“主题歌”。某种程度上,红包重构了中国人的春节场景,创造了新的民俗。但究其根本,抢红包的内涵仍然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仍然依附在人情社会交际网络之上,起到激活、催化的作用。所以说抢红包颠覆传统、割裂亲情并不恰当,它没有这么大威力,更不具备这样的属性。无论何种形式的电子红包,于传统而言都是锦上添花。

  所谓民俗,是指传承于民间,世代相袭的文化事项,包括节庆的饮食、利益、文体活动等等。民俗在形成后具有相对稳定性,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随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变异、消亡。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末以来民俗的形成和发展不断加速。想想看,看春晚过除夕成为中国人的新民俗,不过才30年光景;短信拜年、电邮拜年只火了十几年就已然式微。只要大家喜闻乐见,昨天的时尚就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时尚将是明天的民俗。

  作为一种新生民俗,抢红包还未形成固定规范或标准模式,也有待于磨合改良,但在一切互联网化、数字化的当下,电子红包已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不可逆转。有人将变化归功于马化腾、马云,可即使没有他们,也会有其他人和其他公司跳出来,推动传统习俗的变革,这是历史发展、科技进步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欣然接受,不必逆潮流而行。

  年味变浓变淡,是主观上的感受。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们,会觉得年轻人埋头屏幕少了沟通。然而对很多年轻人来说,他们面对那些不太熟悉的远房亲戚、很少走动的叔伯兄弟时,很难找到多少共同话题。这时加个微信发个红包,能迅速打破隔阂活跃气氛,“年味”一下子就来了。当然,任何事过犹不及,为了不冷落家中长辈,把握好分寸非常重要。事实上,猴年春节不少爷爷奶奶辈也参与到红包狂欢中,数据显示,60后发送红包超1.66亿次,60前发送红包达0.96亿次。“互联网+红包”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大教授段宝林说过一段话:“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美,我们一方面要发扬传统,把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的生活需要、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创新,使节日生活既有传统韵味儿又有现代气息。”抢红包就是这样的创新,科技让生活更美好,永恒不变的则是传递祝福、祈求吉祥的心意与内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