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今日推荐-正文
高校两性教育该怎样跑赢“快播”
贾敏
//m.auribault.com 2016-01-13 来源: 解放日报
分享到: 更多

  近日有媒体报道,西安某高校为本科生开设一门名为“青春无悔”的课程,要求选课的女生都要填写承诺卡。网友上传的照片显示,承诺卡印有宣誓拒绝任何形式的婚前性行为、拒绝婚外性行为、见证人签字等内容。

  不消说,这则新闻立马引起学生群体和网民们的热议。路人甲说,这学校纯属“多管闲事,侵犯了学生自由”;路人乙则认为,这是校方试图从道德制高点给年轻学子们带上紧箍咒;冷嘲热讽者则挖苦,这种没有实际约束力的承诺卡,既不现实,也无可操作性,徒增笑耳。最委屈的当属该课程的教师,他们向媒体倒苦水,本意是想创新大学生的两性教育课程,为其安全着想,没想到遭到这样的嘲讽,颇有些悻悻然。

  高校两性教育面临诸多现实困境,本不是什么新闻,评议背后折射出社会舆论对待两性教育的讥讽态度,倒是应引起我们重视。这点西方媒体也毫不讳言,2015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以专稿形式报道中国青少年性教育的现状,认为中国年轻人因为“性知识缺乏”而导致不少问题,并且存在教育上的诸多缺失,呼吁针对青少年展开性教育刻不容缓。

  大学生性教育为何总是屡屡出现争议,恐怕和我们教育管理者的思维和方法,总是与跟不上时代节奏、陷入“堵”与“疏”的二元矛盾对立之中有莫大的关联。

  所谓的“堵”,让学生填写承诺卡可算一例。善意提醒青年学生要自重自爱,避免婚前性行为本意是好的,也是为学生着想的。但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了基本的行为能力,什么事情能做和不能做,会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和成本,他们应该有起码的理性分析,学校需要做的就是提供合适的两性教育课程,加以辅助必要的道德思想观念教育,形成稳定持续的交流对话机制即可。让学生签这样的“承诺卡”不但不能对学生有任何约束,反而压缩了他们的私人空间,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往往弄巧成拙。

  如果“堵“不行,那么“疏”又如何?一些省市针对青少年群体的生理需求,提供足够安全的卫计用品以做万全之策。比如浙江省最近宣布,在省内128所高校全部安装自助式卫计药品售卖机,在校学生只要刷二代身份证就可以获取免费避孕套,颇受学生好评。但也有教师和家长感到忧虑,生怕这种“惠民工程”给学生轻易尝试性行为提供了快车道,不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性观念和学习态度。

  “堵”和“疏”现象的共存,折射出中国高校两性教育课程供给不足这个根本性的结构矛盾。高校提供的两性教育课程,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内容陈旧且无法跟上青年学生的需求。很多高校面临老师不愿意讲,学生不愿意听,辅导员工作跟不上的“三不”情况极为普遍。青年学生在课堂和辅导员处得不到有效讯息,那么只好求助于网络,满足自己的生理欲望和猎奇心态。一项网络调查数据显示,90后大学生群体承认通过网络获取性知识、形成性观念的达到了80%以上,而相关课程和书本仅为15%左右。这就怪不得“快播”之类的视频点播软件遭禁下线后,引发一些青年学生普遍哀叹的咄咄怪象了。

  解决“堵”与“疏”之间矛盾现象的办法,要求我们的教育管理者切实转换思路,跟上时代步伐。在这里,也不妨给我们的高校两性教育来一场供给侧改革。

  有效的供给侧改革,首先要对供给的对象有充分的调查数据和整体把握,由此来设计能够引导目标对象的各类课程。互联网时代,移动新媒体时代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究竟是怎样的一幅图景和面貌,有哪些最新的动向和变化,需要一线教育工作者沉下心,主动沟通,用心服务,打破在性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交流的无奈”现象。

  同理,高校管理者也要耐心聆听调研一线教育工作者对当前两性教育供给不足的看法和改进意见,降低交流成本,创造授课环境,提升教师工作的使命感与责任心,鼓励青年教师运用多种方式讲授正确的性观念、性知识与性行为,真正把我们的青年学子拉回课堂,学好人生当中重要的这一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