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东莞,一直有“世界工厂”之称。在只有2500平方公里的面积上云集着五六万家制造加工企业,曾经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得加工贸易在这片土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但是,从2014年开始,各种关于东莞代工企业的消息不断,中国代工产业正遭遇着转型困境。
媒体记者到东莞采访看到的现象是,订单减少、用工成本上升,正成为东莞代工企业面临的新常态。而这种新常态的直接后果,就是关闭破产企业增多,代工业何去何从,需要作出正面应对。
众所周知,代工业曾经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代工业兴盛时期,其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份额始终占据50%以上。中国的外汇储备,相当一部分也是依靠代工业取得的。也许正是因为代工业带给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太多的贡献与利益,因此,依赖代工业的地区,特别是象东莞这样的代工企业集中区,也就慢慢地失去了自主创新动力,更多地依赖于代工取得的微薄利益。如江苏的苏州,就一度被认为是“房东经济”的代表。所谓GDP留在中国、利润送到国外,就是代工业的真实写照。
在宏观经济形势较好、对外贸易比较正常的情况下,代工业还有生存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当国际经济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市场需求萎缩,加上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后,代工业的问题也就逐步暴露、矛盾开始尖锐了。应当说,东莞目前出现的问题,只是中国代工业整体困境的一个缩影。
现在的问题是,面对东莞出现的企业关闭潮,以及由此引发的全国中小制造企业关闭现象,有关方面曾公开表示,制造业没有出现关闭潮。只是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东莞出现了代工企业关闭潮,其他地区却没有呢?难道东莞的企业更容易出现问题吗?显然,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和对待的问题,它也决定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前景。
事实上,在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以后,中国经济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地步了。如果说代工业曾经为中国经济、中国的对外开放做出了重要贡献的话,这样的贡献,也到了需要转型的时刻。也就是说,代工业不可能从中国的经济中消失,所不同的是,代工业需要出现两种转型。一种是向高智能化、高端化转型,而不能再满足于低端产品、手工制作产品,其所需要的工人,也应当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重点为本国企业提供代工服务,而不是国外企业,国外企业必须是连同核心技术一同转移到中国。这样,才不会出现GDP与利润相分离的现象,中国企业才不会被外国企业牵着鼻子走。
这就意味着,对东莞出现的企业关闭潮,决不能掉以轻心,而必须组织专门机构,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剖析,既不受传言的影响,也不忽视已经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切实可靠的解决办法与措施。
应当说,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对中国经济产生严重冲击和影响的同时,也将隐藏于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提前暴露的。否则,各种矛盾和问题会进一步积累与恶化。到时候,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会更为严重。所以,如何把不利因素转化成有利因素,把危机转化成机遇,也是中国经济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事实上,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包括代工业在内的低端制造业,不可避免地需要转型升级,需要从单纯的代工转向自主创新,转向用创业替代接受代工。也只有这样,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才能真正得到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话语权才能真正提高。中国的企业,确实不能再用依靠廉价劳动力来维持生存的经营方式了,中国的劳动者、尤其是新一代劳动者,也不可能再接受这样的用工方式。在这个问题上,哪个企业转型快,哪个企业的生存空间就大。所以说中国的外汇储备含金量最高,就是因为中国的外汇储备凝固了太多中国劳动者的廉价劳动力。
东莞的企业关闭潮,会给东莞的GDP带来影响,对东莞的政绩产生影响,但对东莞本地居民的就业不会构成严重影响。因为,东莞的就业者,大多是外地到东莞的务工人员。但是,如果东莞的企业关闭潮,只是全国制造企业的缩影,情况就严重了。所以,关注东莞的企业关闭潮,就是关注整个中国企业的现状。这一点,必须清楚。在经济没有步入复苏通道的情况下,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长江日报:应对经济周期要完善社会政策2008-11-03 |
长江日报:应对经济周期要完善社会政策2008-11-03 |
朱四倍:大肆削减工人权益要不得2012-06-12 |
新华每日电讯:推进战略布局 共襄复兴伟业2015-03-16 |
新华每日电讯:要“看清”中国制造,别“看...2015-03-19 |
罗容海:让创业创新浪潮引领新常态2015-06-09 |
中企纷登500强榜单反差经济下行压力2015-07-24 |
中企纷登500强榜单反差经济下行压力2015-07-24 |
易艳刚:国企应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排头兵2015-09-15 |
深圳东莞正是当下中国经济AB面2015-10-2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