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工网评论频道杂文随笔-正文
像磁石一样拴心留人
周人杰
//m.auribault.com 2017-07-18 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治国之要,首在用人;用人之道,重在拴心。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有序流动是正常的、合理的,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但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基层单位、科研机构的人才流失问题突出,跨地域、跨行业的“跳槽”过于频繁,甚至出现心情不畅、负气出走的案例。人才是创新第一要素,人才队伍的相对稳定有利于个体职业发展,也有利于我们事业兴旺发达。如何更好地尊重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是摆在各级领导者面前的一道时代考题。
  当前,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试点、事业单位职称评聘改革、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以及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改革等,种种努力都是“待遇留人”的重要体现。但待遇只是留住人才的一个方面。中国古代传说的凤凰,“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越是高层次的人才,越看重物质待遇之外的成长平台与精神追求,所以人才服务既要有物质层面的待遇,更要有精神层面的关怀。从萧何月下追韩信,到刘玄德“三顾茅庐”、挥泪送徐庶,无不启迪后人:写好“拴心留人”四个字,一笔一画都考验诚意与水平。以真情打动真心,增进人才的认同感、成就感、归宿感,给其足够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定会望旆来归、群贤毕至,最大限度地把各方面人才凝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任何工作说到底,都是做人的工作,而人的工作说到底关键在做人的思想工作。1938年3月,心高气傲的青年作家、“鲁迅的学生”萧军途经延安。毛泽东派秘书去探望,请他见见面,竟被客气拒绝,表示只是路过、不便打扰。随后,毛泽东亲自前往并在招待所共进午餐,谈话间还引用了鲁迅给萧军的信。这份平易近人、礼贤下士的态度令萧军心感有愧,在以后的革命实践中创作出不少群众喜爱的作品,半个世纪后仍说:“毛主席主动来访,是看得起我,那伟大的不是我,而是他。”今天,“党管人才”的原则更要求我们以心交心、同心同德,包涵宽容专门人才特有的“小脾气”,努力成为广大知识分子的挚友、诤友,从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本质上讲,“拴心”是一种政治引领,是依靠内化于心的共同理想信念来“像磁石一样”吸引人、留住人,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对此陈云同志曾有通俗概括:“了解人、气量大、用得好、爱护人”。12个字听起来似乎平淡无奇,实则充满与人为善、爱才惜才的博大胸怀和真情实意。其中“爱护人”指的正是对干部对人才要实事求是、多方帮助,设身处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与后顾之忧;又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对特别优秀的“要给他们搭个比较轻便的梯子”,这才能让组织人事部门真正成为“干部之家”“人才之家”。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选好人、用好人是头等大事,爱护人、留住人同样是大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形成“士有一言中于道,不远千里而求之”的人才意识,以政策留人、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召唤起千千万万“做照亮时代的长明灯”的李保国、黄大年,我们的事业定能薪火相继、无往不胜。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