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秋夏说萤,人会被拉近童年。萤最早走进的巢是《诗经》。“町疃鹿场,熠耀宵行”,就是萤火虫在闪飞。一个身心疲惫的征夫思念家乡了,想到自己家乡那破旧的草房,不远处不时传来呦呦鹿鸣,院落里偶尔有着萤火虫在闪烁——他多么想回家啊……
萤一出世就不仅仅是一豆星光,而是某种乡愁别绪的引脉。
当年北方燥热难耐的夏天,在乡村,晚饭过后,我会随奶奶提条马扎坐在院落的月影里,摇一把蒲扇,遥看银河,倾听奶奶口里讲不完的趣事。乡下的夏夜即便没有微风,心里也会沁着淡淡的惬意。我们娃儿们的目光常常会在故事的恍惚间,发现身边幽深空旷的寂静里,若明若暗地飘来几只萤虫。这时候,我们就会扔掉奶奶的故事,奋力冲过去捕捉那一袭惊喜。
“轻罗小扇扑流萤”,萤火虫是最好捉的,它飞得缓慢,似乎带着醉意,东拐西撞地不走直线,对人也无戒心。我们捉住了它也不伤害它,而是把它放进树叶,再柔柔地轻轻地包起,把它做成一盏叶灯,你追我赶地在黑黑的夏夜里玩,玩腻了,便放下叶灯,任它爬出,看它在凉爽漆黑的夜空明明灭灭地飞翔。有时候我们会把它奋力地扔向高处,看它们在高处明明灭灭地变成天上的星星……
我们也常常以为天上的星星就是地上飞去的小小萤火虫,而地上的萤火虫就是天上落下来的星星。在历经坎坷后才知道,人都想成为天上的星星,而绝大多数却只是成了地上的萤虫。
爱赏玩萤火虫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苦中作乐的小童,还有爱穷兵黩武的帝王。隋炀帝曾于暗夜酒酣耳热之时,在山谷里同时释放成千上万只萤火虫,可以想象那时万点萤火与天上的繁星交相辉映会是怎样的奇观,那一定似现在的烟花满天。可是炀帝最终穷奢极欲,成了李商隐笔下“于今腐草无萤火”的残酷暴君。
我常常思索。萤虫在天真烂漫的夏夜,在天,它是希望的星星,在地,它是一豆照亮黑夜的灯盏。我们人即便是一生奋斗都不一定能成就一颗耀眼的星星,但也足以成为地上的一豆萤火,照亮自己周围的小小世界……那样的人生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可是,如果我们成了被隋炀帝挥霍的萤虫,那么闷热的夏夜哪还会有爽心的清凉……
萤虫是有语言的,它的语言就是它的萤光。虽然无声,但却能使成长中的人的世界观豁然通泰。
人到老成,往往眷恋儿时的那一豆萤光幸福。苦难的天幕有了它,就没有苦的味道。远游的人,有了它就不会找不到乡愁。
相思草
一种植物背负上人文情感,就很难不被钟情,尽管它们不一定妖娆媚俗。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走入《诗经》里的艾草,不具妖娆的形体,更不会开出艳丽的花朵,但它却偏偏被古人尊成一株相思草。
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离人之间很委屈又很幸福地说这样的话时,仿佛彼此相对的是两双泪眼,满目离愁。这种朴素而又深沉的情感,正如朴拙无华的艾草,虽相处之时并没有花朵般的浪漫恣肆,可是悠悠艾香、深深情意总是让人无法忘怀。相思豆红艳美丽,却藏着灼人的毒性,而千年不语的相思草——艾草,只是遍地可见、无声无色地长着,却让人有踏实的依恋。
在我北方的老家,艾草随处可见,只要是有青禾的地方几乎都会有它的一席之地。艾草是一种很喜欢群居的植物,只要有一棵生出地面,就会蔓延成林,成为一道荡漾艾香的风景。
艾草在我的记忆里,并不只是《诗经》里的形象,而是几乎囊括了记忆深处最深情的全部世界。
艾草从初春长到末秋,家乡父老会按照时令,把它变成一个个最爱。初春时节,嫩黄淡绿的艾草和田里的白蒿一样柔弱鲜嫩。此时也正是家乡人食不果腹、青黄不接的时节,艾草就会常常被乡亲们搬上饭桌——奇香无比的艾香粥,黄绿相间的艾香馍,用开水焯过的凉拌艾尖……一样样都能让乡亲们摆脱饥饿的困扰。
到了夏天,艾草就会长得高高大大。这时候,乡亲们就会在收工回家的路上随便割几捆回来,利用空隙,把它拧成草绳,挂到房檐下慢慢风干。当年的爷爷是极爱拧艾草绳的。记得每过一个夏天,爷爷就会拧出几百根艾草绳。一家人吃完晚饭,围坐在小院纳凉的时候,爷爷就会在我们周围点燃艾草绳,一股淡淡的艾香,伴随着爷爷的故事扑面而来,令蚊虫不能近前,整个夏夜就变得格外的清凉舒心。
当年,村里没有医生,更没有药店。可是有用不完的艾草。乡亲们劳累得腰酸腿疼了,或是中风湿疹了,就用艾草叶子卷成一根结实的棒棒,而后点燃,找几个穴位熏灸,要是腿脚疼了,也熬制些艾叶水去泡浴,虽说方法古拙,却总有奇效。
仲秋时节,乡亲们也会和古人一样,将各家门楣上插上艾草。不过,乡亲们不是为了辟邪驱鬼,而是盼着亲人团圆。
艾草在乡亲们心中的神圣是超越传统的。也可以说,艾草在乡亲们心中真真正正是一棵相思草。儿女离家远行,母亲会悄悄地在包袱里塞些艾草,夫妻或恋人分别,也要记着带好家乡的艾草。
如今,艾草又成了乡亲们致富的黄金。不仅田埂山坡到处都长满艾草,而且还被请进了肥田。每到仲夏,村里就会响起“收艾叶——”的声音,乡亲们的艾草不仅可以果腹,可以治病,可以思念,还能让生活淌油……
我想着,总有一天,会有更多的人被艾草这株相思草的情愫缠紧: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京ICP备11015995号-1|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m.auribaul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